93.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0)

93.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0)

进入21世纪,保安腰刀的制作同旅游业的展结合了起来,保安腰刀作为工艺品的收藏价值进一步突显,对刀子的质量和外观都有了新的要求。***保安族的制刀工匠们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开,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一代优秀刀匠正在不断地涌现出来。保安腰刀现在与新疆的英吉沙小刀、云南阿冒族的户撒刀齐名,号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经过不断地展,打制保安腰刀的手工技艺已经具备了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的各种特征。2006年,经过国家和甘肃省有关专家的严格审核,“保安腰刀手工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保安腰刀对于保安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有利于展腰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三十二条中明文规定,自治县特需的生产资料和特需商品享受上级国家机关专项拨补的政策规定。1981年,由甘肃省民委投资10万元,在甘河滩村建成大河家腰刀厂;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大河家进行集镇规划时,划拨土地,提供基础设施,扶持甘河滩村建厂制作腰刀;而后的1986年,县政府又积极引导、扶持帮助积石山县安民湾村的腰刀匠人改善生产环境,帮助他们在交通、水电相对便利的临大公路边筹建腰刀厂,从而解决了刀匠们的实际困难。近几年,在县域经济开的进程中,县委、县政府大打保安族名片,鼓励支持保安腰刀参加全国各层次经贸洽谈会,进一步促进了保安腰刀的展。2000年,积石山县以“中国甘肃保安族艺术节”为平台,将保安腰刀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并作为礼品馈赠来宾,以推进宣传保安族的腰刀文化,努力让世界了解保安族,让保安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节民族文化价值

积石山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先后有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蒙古等民族居住。商周秦时是以羌戎为主的古代民族居住,秦始皇“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羌之种人)得以繁息”。汉武帝时推行“北击匈奴,西逐诸羌”的战略,这里成为“戎马驰骋”的疆场,中原地区的移民(主要是汉族)不断迁入,并与当地人相互杂居。唐朝时汉藏互通友好,在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往来的使者和商旅络绎不绝。宋朝时在大河家设榷场进行茶马互市,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元明清以后,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相继迁入,逐步形成了自治县境内现代各民族交错定居的格局。汉武帝之前,积石山境内历史上主要以戎、羌等古代少数民族为主,从事的主要是以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汉武帝之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中原移民拥入该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定居农业,所以自那时起,积石山所在地的生产方式即开始多元化。随着贸易的展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促进作用,同时伴随着历朝历代或和平或战争的方式,使得这个地区的人口不断迁徙和变化,最终形成了积石山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和交互杂居的格局。生产方式也由最初的畜牧变迁到半农半牧,进而演变成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既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又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过渡地带,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复合型的文化特色。

保安族形成、展的地理位置,处于牧业与农业接触的过渡地带;在文化方面,保安人处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人数较多民族文化的包围之中,又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保安族文化呈现出复合型的文化特点。

一、保安族文化特点

保安族的文化根源有三种:伊斯兰教文化、汉文化、周边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在保安族文化内彼此协调、多元共存,使得保安族文化呈现以下特色: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3.第七章保安族的文化传承(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