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3)
以潘恒济、莫振芳、张永东等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当代京族作家代表,他们的个人创作丰富了京族当代文学的内涵。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京族的民族文学创作,无论是整体数量还是作品质量均呈现出上升势头,这从京族作家何思源等的创作中可见一斑。[杨春。:2004年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创作刍议,载《民族文学》,2006年第2期。]然而,作为一个少小民族,文学创作者的基数必定是非常小的。这就决定了新世纪的京族文学创作多由文学爱好者支撑,多数缺乏高质量的作品。京族文学人才不多,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大有人才断层的可能。
民族艺术创新
民族艺术有两个外在的特征:一方面,某个民族的艺术在一定的范围(族群)被人们作为祖本来认同;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许多事象又不断变迁、变化着,有些方面竟日新月异。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不断展变化,吸收时代元素,民族艺术呈现出一派创新景象。这其中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独弦琴艺术及民族歌舞的创新。
传统的独弦琴,其形制是非常简单的,所弹奏出的琴声,较为细弱,影响了传播的影响力。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乐师、科技师等对独弦琴进行了相关改良,创新了一系列弹奏指法,提升了独弦琴的艺术表现力。
八十年代,独弦琴演奏家何绍用留声机的探针做独弦琴的拾音器,然后用磁铁线圈原理进行扩音。后来广西区歌舞团的韦京宇又采用电话听筒用来扩音。现在的独弦琴琴身与原来相同,但是采用了内置拾音器,连接音箱,使声音放大。??何绍根据竹制独弦琴的特点,保存其竹制外形,制作了“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这种琴使用牛角做摇杆,去掉葫芦匏,琴弦直接系于摇杆上,外接音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了泛音位置,并在琴面增设木制指板,类似吉它,共十六的品位,此琴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弹奏法上,他把用竹签弹奏改为戴指套的“中指挽杆法”,演奏时用指套上的金属块压住琴弦,小指第一关节切弦,与品位接触,奏出实音,这种演奏方法使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又向前展了一步,从而改变了独弦琴固有的缓慢节奏、低沉音调,丰富了独弦琴的音色与表现力。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陈坤鹏在学习独弦琴的过程中,现独弦琴用作扩音的“电声放大输出部分”(即音箱和功放部分),都置于琴体外,这给搬动与演奏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于是产生了将音箱和功放置于琴身内的想法。经过不断实验,?2005年4月,陈坤鹏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使用红木制作琴身,去掉葫芦匏,摇杆可拆卸,改变了独弦琴外形不规整,不宜携带的问题。琴尾处有一挂弦小扣,防止摇杆拆下后,弦因失去张力生曲折。音箱内置于琴处,扬声器冲向地面,琴声音色优美,余音更加悠长,更符合独弦琴少弹多摇的特性。
在弹奏法上,则得到了丰富和展。其中以何绍、王能等人的改进和创新较有代表性。何绍的戴指套“中指挽杆法”,是在原先的“拳(全)握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左手整个握住摇杆的弹法,但又保留了左手相对摇杆的固定性。左手采用中指扣住摇杆,握杆位置低。这种方法使左手的控杆位置固定,便于音准的控制,能灵活控制装饰音。王能的竹签“灵活控杆法”,用左手中指与无名指扣住摇杆,左手可以上下走动灵活摇杆,握杆位置较高,在摇杆的中部以上,这种方法使得左手解放得自然一些。对于京族音乐中常常出现的长的拖音,这种左手演奏法使得装饰音的表现富有张力,更加丰满,便于演奏者的感挥,有一定的舞台表演效果,感染力较强。但由于左手位置的不固定性,增加了演奏者对独弦琴音准控制的难度,提高了对演奏者演奏基本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