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4)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改良与创新,从原始的竹制独弦琴,到木制独弦琴,目前的独弦琴已经出现将葫芦匏去掉并带有指板的竹制独弦琴,还有音箱内置,可方便拆卸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以及外形仿《新唐书》中描述的乐曲《龙独琴》而制作的“龙独弦琴”,弹奏法上更是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中国京族的独弦琴风格与越南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艺术创新后的独弦琴艺术在中国则有了它独特的风格,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广泛更丰富,在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更胜一筹,个性更加鲜明,与越南的独弦琴艺术已大大不同了,已真正成为了中国京族音乐的突出代表。??
京族的民间音乐曾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各种音乐形式,或表达意,或抒胸臆,或娱神娱人。然而解放后民间音乐逐渐衰微,除了一部分老人,熟悉民间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近年来随着京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增强、京族文化复兴意识的兴起等原因,京族民间音乐得到了保护、挖掘和扬。传统音乐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歌歌词的创编和新曲的谱写上。京族民歌中保留有大量祖先遗留下来的歌曲,包括民族的迁徙歌、京族哈节唱词和京族传统叙事歌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以歌传,以歌咏怀,一方面保留了世代流传至今的曲调,一方面反映现今生活的歌词不断涌现。有歌唱中国**的,如《美好生活全靠党》;有歌唱新生活的,如《美好生活人追求》、《美景显现全村庄》、《京族三岛变化大》等;有记录现代事件的,如《尊敬孝神我村民》、《建设雄伟新哈亭》等。这些民歌虽然用的是老调子在唱,但已经是“旧瓶装新酒”,有了新的内涵。不少艺术家深入京族聚居区采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根据京族曲调谱写而成的新曲目,也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渔村的早晨》,不仅绘声绘色地模拟了各种鸟鸣声,而且表现了渔民出海时男女对歌的形,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朝气蓬勃的渔村景象,显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给人们以新的艺术享受。《贫农妈妈热爱子弟兵》、《海岛引来幸福泉》等歌曲,成功地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拜海》、《大海深》、《击战边陲》等独弦琴独奏曲风靡一时;《难忘今宵》红遍全国,传唱不衰。《我爱京岛》、《拜海》、《欢乐的哈节》、《赶海》等更是由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录音并向世界各地播放,《我爱京岛》载入了广西高级中学音乐教材。
上世纪**十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京族与越南越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不少京族群众购买了很多越南民歌的vcd和cd,闲暇时会放来欣赏和学唱,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京族人民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编了一些小戏,反映新时代的生活,曲调来自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一些群众自组成“哈妹”(民间女歌手)培训班,老一代“哈妹”自费录制磁带向年轻人传授民族音乐,如此等等。2010年2月,?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近日在广西电视台进行了复赛和决赛,来自全广西的100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其中,京族哈妹8人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三等奖。同年4月,闯进青歌赛决赛。京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对而,京族的民间舞蹈创新步伐不是很大,主要是从传统娱神舞中提取相关元素并加以创新,展出了娱人气息更重、更具审美意味的舞花灯、舞花棍、花屐舞等。这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新鲜舞蹈元素,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将艺术本质回归于本体,回归于自然,折射出当代京族人民朴实、华彩的生命豪及坚韧、执着的民族性格。是在继承原有京族舞蹈的语汇、动态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的编舞理念与之融会贯通。变化的是展了的动作语汇,不变的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核。在典型动作循环往返的使用中,于幅度、力度、速度上进行迥然不同的变化,或叠加处理,显得张驰有致,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突破了京族传统舞蹈重手部动作的局限,突出体现了新时代舞蹈“身韵审美”的特点。为哈节文化服务而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也非常有时代特色,多表现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爱圆满;讴歌美好心灵,鞭挞丑恶现状等内容。京族舞蹈随着本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展而展,它是与生俱有、与时俱进的,必将在追寻真善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