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十章京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7)

7.第十章京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7)

何宗就(1952——),出生于东兴市,1970年参加工作,197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到中央电视台工作。自1983年起,历任播送部主任、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台长助理。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1998年至1999年在**中央党校中青年理论宣传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分管技术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电视技术期刊《现代电视技术》的主编,主编了《数字时代的电视声音》等著作,表了《中央电视台技术现状与展思考》等论文。何宗就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视技术和管理工作,参加了第一套彩色电视中心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工作;组织完成了彩电中心播出系统工艺设计、数字付费电视、卫星全球覆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技术工作和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电视转播工作。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何宗就为京族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张永志(1967——),京族第一位书法家。别署正阳生、京家墨客、寻墨是金、寻墨视今等。自识字起便以手指、树枝在家乡的海滩和沙丘上挥写自己的学书之路和童年之梦,从而一生结缘于金石书画和文学。八十年代初入南宁书画夜校受广西书画名家的教诲并全身心涉入书海。89年至93年又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二十多年来,苦心临读古今名家碑贴、作品,于各体用功甚勤,尤潜心于隶书、行草,并常涉足于篆刻、书论等,形成了古朴奇雅、狂放洒脱、秀逸多变的书风。书法作品在省级及全国、国际大展大赛中获金奖、特别奖、银奖及一、二、三等奖等奖项近百次,数百幅作品在海内外各地展出、收藏;作品、简历等载入《当代书法家精品》、《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大观》(世纪珍藏版)、《中国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大典》等数十部大型辞书和作品集。书法作品、论文、散文等散于各级报刊杂志,论文曾入选并席广西书法研讨会。先后举办过5次个人书展,广西电视台、《南宁晚报》等多家媒体对展览作了报道,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广西日报》以《天涯何处无芳草——记京族第一位书法家》为题对其从艺事迹作过专题报道。九十年代起,策划组织各类书画展览数十次,自办过书法培训班,并不断地组织本市书画家、爱好者开展各种形式的书画交流活动等,为防城港市书画艺术事业的展繁荣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荣获“港口区建区十周年贡献奖”。先后被中国文联、国家人事部艺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等单位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防城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防城港市书画院院长、防城港市港口区文联主席、《天堂滩》杂志主编等。出版有《张永志书法作品集》。主编出版《防城港市书画三十家》。

林秀贵(1969——),学校毕业后在京族聚居区小学教书,长期任一线教师。先后担任澫尾小学、东兴二小、京族小学等学校校长。作为一个民族教育工作者,林秀贵对保护和展本民族文化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大胆进行新课改,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学校教师,由他本人和林辉爵、黄能负责编写,由广西大学的袁少芬、韦家朝负责编审,完成了《京族乡土教材》,在澫尾和山心的学校推广使用,把京族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激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心。组建于1997年的帆板队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为防城港市捧回七枚金牌、四枚银牌、两枚铜牌,并为广西区帆板队输送了两名队员。因其在民族教育上的突出贡献,林秀贵于2001年获第三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2003年,京族小学与澫尾村的京族中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族学校,并改名为“东兴市京族学校”。2003年8月,林秀贵调至东兴市第二小学后,《京族乡土教材》停止使用。但他开启了将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改革实验,京族学校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了越南语听说等校本课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京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京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十章京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