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质文化(8)
拉祜西对于难以捕猎的大野兽如野猪和熊等有几种特殊的捕猎方法,如狩猎时分一部分人去驱赶猎物,一部分人去阻截。拉祜西捕猎狗熊的方法很多,一种是埋设“白周”,“白周”是一种竹刀,在狗熊经常出没的山路上埋设上一两百把,再在路上放置自动猎具,当狗熊碰到绳索时,压板便会倒下,受惊的狗熊往下跳,便跳到竹刀上被刺死。一种是安放“生喀娃”,即在竹刀上面放置骨头作为诱饵,引诱狗熊去吃,便会坠落到竹刀上被刺死。一种是埋设“简娃”,“简娃”也是一种竹刀。松鼠可以经常猎到,多者一年可以猎到上百只,少者也不下五六十只。麂子、马鹿一年中也总可以猎到一两只。野猪和狗熊则不是每年都可以猎到的。
拉祜族苦聪男子一般都喜欢狩猎,这从他们随时弓弩不离身就可以看出。苦聪人的狩猎多为个人行为,集体狩猎较少。狩猎工具有火药枪、弩、木棒、竹扦、绳索等。火药枪极少,多系购自哈尼族,苦聪人不会制造火药枪和火药。弩箭的使用极为普遍,能自制,据说在100多年前,苦聪人就会用铁打制弩箭头并涂上一种毒药,用来对付猛兽。苦聪人最普遍的狩猎活动便是用弩箭射杀松鼠和猴子,这两种动物也最多,此外还有麂子、马鹿、野猪、野猫、狗熊、刺猪、穿山甲等,虎、豹则较少。
苦聪人猎获一般的小野兽多是各自带回家中享用,但集体猎获大野兽时就要进行分配和举行祭祀活动。在寨内或寨外均可进行分配,将兽肉平均分配给每个参加狩猎的成员及全寨和有亲属关系的邻寨成员。兽头一般分给击中野兽者,但也并不严格如此,有时便煮了大伙共食。分剩的内脏常常煮了由寨人共享,也可以烧来吃。兽皮一般都是剥下来当衣穿或用于交换物品。
拉祜族捕鱼多在四五月份农闲日或七八月雨季进行,此时正值粮荒季节。拉祜族人大多结伴而去,用渔网网、渔篓兜捉或用渔杆钓,所捕之鱼主要用来自己食用,很少有出售的。拉祜族居住地区无湖海,所捕之鱼均为江河之淡水鱼,味道极鲜美,但数量有限。
拉祜族传统狩猎器具主要有弩、箭、刷竿、镖杆、双股叉、三股叉、长刀、扣子、套网、豹夹子、粘粘胶等,现代以来出现了火药枪、铜炮枪,当代有部分人使用猎枪。一般民众没有枪,只有富裕户才有。火药枪、铜炮枪购自外民族,一支50~100元半开(半开为旧时货币)。拉祜族猎手有一个习惯,每猎到一个猎物时便取其一撮毛,粘在枪机和弩机旁,表明自己的猎绩。
弩,拉祜语称为“咔”。长0。5~1。6米,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弩批、弩床为质地坚硬的竹木制成。弩批即弩弓,为月牙形,所用竹料要用火烤干,时间需两三个月;弩床即弩身,用质地坚硬的牛角树制作而成,中间刻有弩槽,用来安放弩箭,下面设有扳机。弩弦用林边和半山坡采集来的野麻,剥下晒干搓成,或用竹筋编制而成。弩箭长30~40厘米,竹制,头部削尖,尾部的两边各安一薄竹片,以保持平衡。射击时横持弩,将箭放于弩槽内,将弦拉入镶口,扣动扳机,箭即飞出。拉祜族曾经是个游猎民族,在高山丛林里以采集、狩猎为生(因此历来将弩和烧饭用的铁三角架视为家庭的支柱;将火药枪与供奉祖先的“神桌”,看做是家庭的根基)。弩和火药枪是每个拉祜族成年男子所必备的,可见弩在拉祜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男孩子长到10岁便开始跟着长辈学习狩猎,先学习的便是使用弩射击,先射树叶,再射跑动的物体,逐步提高技艺。人们经常进行射弩比赛,以磨炼技艺。因此,拉祜族用弩射杀飞禽走兽,命中率都是极高的。
关于弩的来历,在拉祜族苦聪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阿沙的苦聪人,手持木棒去打猎,因无法接近猎物,一无所获。一次,他将手中的木棒远远地掷向麂子,结果击中了麂子的头部而猎获。阿沙从中得到启迪,于是便制作了个野兽碰到或踩到就会自动射出去的“格网”,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格网”果然省事,效果也好,只是太笨重,不易移动。后来,阿沙又做了个能随身携带的轻便小“格网”,并取名为“咔”,阿沙背着“咔”,出没丛林深箐,猎获的野兽越来越多。此事,很快传遍了苦聪山林,远近的苦聪人都来看阿沙的“咔”。阿沙把制作“咔”的技术传给乡亲们。从此,苦聪人就用“咔”猎取野物。直到现在,逢年过节,苦聪人仍喜欢举行射弩比赛,以此纪念“咔”的明人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