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质文化(10)
地枪,将铜炮枪填充上火药,打开扳机,装上铜炮,放置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用一根细线一头拴在枪机上,一头拴一食物做诱饵,放在枪口前方不远处,当野兽前来吞食诱饵扯动细线便会扣动枪机,铜炮枪即击射中猎物。如今,随着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展,狩猎不再是拉祜族经济生产的必要补充和重要的副业生产来源,加之国家政府提倡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禁猎,收缴了拉祜族民众的狩猎器具火药枪、铜炮枪等。
如今,随着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展,狩猎不再是拉祜族经济生产的必要补充和重要的副业生产来源,加之国家政府提倡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禁猎,收缴了拉祜族民众的狩猎器具火药枪、铜炮枪等。因此,伴随过去作为经济生产和副业生产手段之一的狩猎产生的相应习俗正逐渐消失殆尽。
三、采集习俗
新中国成立前,在拉祜族的经济生活中,采集是获取生活资料的辅助方式,男女老幼都得参加这一劳动,并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过去,拉祜族一年的农作物产量仅够收获季节食用,能常年吃到粮食的只是极稀有的丰收之年。一到粮荒季节,便要靠采集度日,来维持生计。采集的劳动组织形式基本上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种。采集物有块根、茎叶和果实三大类,约数十种,诸如野薯、山芋、菌子、马蹄、董棕、竹笋、板栗果、野芭蕉心、山茅野菜等,其中尤以野菜的种类最为繁多。块根是最好的采集品,经常可以采集到的块根有野薯块根、马蹄块根、董棕块根、山芋块根等。野薯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年到头均可采食,烧吃或掺青菜煮吃均可。董棕是多年生长的木本野生植物,这种野生植物的淀粉很好吃,但董棕树稀少,不易采集到。马蹄生长在半山或山谷的地表上,春季最为好吃,但地面上储藏量不多,不易采集到。采集块根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劳动,块根植物多生长于毛坡地带,用木棒和木■头挖掘,有时挖一天,也一无所获。因此,为了能够采集到食物,在正式进行采集之前还要念上几句祈祷词。拉祜族民众常常为了获得较多较大的野薯而要挖掘几尺见方的土坑,操着原始简陋的工具要挖掘这样大的土坑,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工程。虽然这么费力,但他们还是愿意挖掘块根植物,因为它含有较多的淀粉,比较耐饿。茎叶用手和刀进行采集,煮着吃或者炒着吃,果实用手摘取生吃。为了克服个体采集的困难,多实行集体采集,采集物实行平均分配。
除上述几种主要且较富有营养的采集物之外,一年中尚有许多可以采集作为食物和蔬菜的根、茎和叶,如一月份可以采集“皆马欧”和“瓦费简欧”的叶煮着吃,采集“那古必”的根和“拉米西”的果吃。二三月份可以采集“尼报夹”的叶煮吃,剥“瓦八夹西”的内核烧吃或炒吃,采集“阿皆”烧吃。四月份可以采集“厚欧夹”“阿普古路”的叶煮吃。五月份可以采集竹笋和“马皆西”“金卡欧西”吃。六月份后早玉米成熟,采集退居次要地位。对于采集物,拉祜族还不知道将其贮存,多是当天采来当天吃完,或采一天吃两三天。总之,他们是采得多便多吃,采得少便少吃,并没有什么计划。
如今,采集已不再是拉祜族民众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辅助方式,但采集这一原始经济生产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中还可见其遗风。如拉祜族无论男女外出办事,或下地劳动生产,都要挎上一个“面搓”(挎包),路边的野菜、草药、山葫芦、红毛薯、鸡素果、地枇杷、苦楝子、树丝包等,都会被信手摘来,放入包中,带回家食用。
四、手工业习俗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的手工业和农业刚开始趋于分离,但还没有与农业完全分离,它仍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并附属于农业,即生产品主要是为满足家庭需要,很少出售。拉祜族的副业、手工业生产,还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但由于外来因素,及与内地有联系的市场的影响,副业生产除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作为商品投入到市场中,同时也出现了专业性的手工业者,但不多见,如铁匠、银匠等。具有工厂作坊形态的冶铁业及铁农具生产作坊尚未出现。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拉祜族手工业生产主要有打制铁农具、编织、纺织、制造银器饰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