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五晴空的阴霾(1)
在柏林的马恩广场附近,有一座数百平方米的单层建筑,宽敞的大厅里,仅有一尊由两人组成的深褐色铜像,名字叫《母亲与儿子》。一位年迈母亲坐在石礅上,怀里躺着在战争中牺牲的儿子。母亲的右手托腮,像是擦拭滚落下来的泪水;左手托着儿子的右手,表露出“老年丧子”的无限悲切和哀痛,表露出对战争的憎恨与无奈。雕像在告诉人们,希特勒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光给许多国家的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也使德国人民深受其害。饱尝过战争苦难的人,最懂得什么是残酷无,恐怖毁灭,最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这座雕像的用意只有一个:渴望和平。表达了经历两次浩劫的人类渴望一个和平美好的新时代从此开始美好愿望。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时,刚刚经历的旷古浩劫的人们,期待着这次大战的结束能够为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为世界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各国政府纷纷顺应人民的强烈和平要求,采取措施保障战后的和平,因此,战后初期,同盟各国的关系总体是友好和睦的。经历了一百多年动荡不安的中国人,更是希望抗战的胜利能够为中国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维护国内和平,共同建设强大国家。
然而,现实的世界往往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所能左右的,在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中,国际间的明争暗斗已经为这胜利的喜悦抹上一丝阴影。中国在取得艰苦抗战的胜利后,人民的和平期待也因为蒋介石想处心积虑的消灭**的用心暗布阴霾。
早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前,美苏就已经预料到战后双方的对立。斯大林在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就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无论英美还是苏联,他们在考虑战后世界的安排时,都是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与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联系在一起的。而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包括自身制度的巩固和势力范围的设定,都与对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格格不入。无论是英美还是苏联,在自己军队往前推进的时候,就在当地扶持有利于自己的政权,并为了扶持更多有利于自己的政权而加紧夺取地盘。
随着红军在欧洲的节节推进和苏联使东欧诸国**执掌政权的目标步步取得成功,斯大林逐渐形成了一种实力决定地盘的坚定信念,他明确表示:“这场战争和过去不同,谁占领了地方,谁就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制度。军队到哪里,制度就建到哪里,只能是这样。”1944年2月,苏联在与波兰流亡政府代表的接触中,对其强烈的反苏态度深为不满。而英美坚决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力图使之成为战后波兰的合法政府,在英美支持下,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军”准备在苏军进入波兰时抢先建立行政机关。因此,苏联迅速决定援助波兰工人党大量展“人民军”,并随苏军进入波兰境内,宣布支持波兰人民代表会议组成的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波兰行政机关。此举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英美两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英美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动华沙起义,并要求苏联予以支持,为苏联拒绝。为此,英美和苏联之间生了自战争开始以来最激烈的争执。
在英美和苏联围绕波兰问题激烈争执的前后,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国1943年底和1944年初相继出现了**领导下的政权组织。苏联红军大举越过边界攻入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及保加利亚等国后,积极扶持**领导的政权组织。引起了英美等国的不安,他们主张保持这些国家的流亡政府。双方围绕这些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再次展开了激烈交锋。最后,就这些国家政权建立问题,根据苏联已经取得优势是现实,邱吉尔万般无奈的主动提议:在这些国家中,英国和苏联达成妥协,战后苏联可以取得对罗马尼亚的控制权,在保加利亚也可占有优势,包括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也可以占有相当的优势,以此来换取斯大林承诺希腊为英美的势力范围。据此,双方于1944年10月9日商定:罗马尼亚苏联占90%;希腊,英美占90%;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占50%;保加利亚,苏联占75%;英美占25%。这就是所谓的“百分比协定”。英苏两国就这样为罗马尼亚、希腊等国人民决定了他们未来政府的命运,大国拿小国的利益做交易,就好像老太婆买菜一样讨价还价,最后确实不能一次交易,还来个百分比协定。这一协定无疑是对这个时期英美与苏联在欧洲军力对比的一个清晰的写照,也是当时两大盟国之间矛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