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4)
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都赶去南京,参加商讨抗日大计。***自此,全国掀起了团结抗日的新**。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给他赢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除了**和地方实力派表示拥护外,社会各界也给予很高评价。许多社会名流,更是由此改变了对蒋介石的态度,转为大力支持抗战。
无党派人士胡适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七七事变爆后不久,胡适应邀南下,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此前,在对日问题上,胡适一直保持低调。庐山谈话表后,国民政府表示要抗战,胡适才逐渐改变态度,拥护蒋介石和抗战。9月,受蒋介石之托,胡适出访美、欧诸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援助。次年,胡适受命担任驻美大使。在任期间为争取美援,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的了解,奔走不懈,颇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各界领袖人士的尊重。1942年9月,胡适卸去大使任,仍留居美国,重操旧业,做起历史考证的学问。直到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于1946年返国。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也是其中的一位。张伯苓应邀参加庐山恳谈会。会上,张伯苓主张力排“低调论”,主张抗战到底。不久,南开大学惨遭日军炸毁,张伯苓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其内心之愤怒和痛惜不难想见。蒋介石随即接见张伯苓和北大、清华等校的校长,明确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
作为一个政治脑,国难当头的这番表态,足以感召和聚拢当时教育界。本来对蒋介石就怀有感激之的张伯苓,经此番遭难,更增强了政治上对蒋的亲和力。翌年,张伯苓在蒋介石的邀约下,加入了国民党,其后又出任战时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主席团主席等职;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来学校规模不大、学科远未健全而声誉良好的南开大学由政府当局决策,与北大、清华合组国立性质的联合大学,先长沙后昆明,构成抗战期间大后方高等教育的翘楚。抗战胜利后“凯旋”天津的张伯苓,其身份较之八年前就有了明显不同,他不再只是作为社会贤达的南开校长,而是在此底色上叠加了某种政治色彩。这对于后来南开大学的复校,不无裨益。
但是蒋介石的对日策略,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到了此时,蒋介石仍没有最后放弃和平解决的幻想。他仍然声称:“和平未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本此旨意,17日当天,国民党统帅部决定,在目前的形势下,既不对日宣战,也不对日绝交。这就为日后的对日妥协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对于庐山谈话中的一些“格警句”,蒋介石显然颇有些得意洋洋,经常挂在嘴边。1949年12月8日上午,蒋介石即将去台。他在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这一消息,并作最后动员:“中正去台后,……虽然形势维艰,但政府还不是毫无办法。请诸君记着我在抗战时就说过的话,‘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牺牲;失败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失败。’成都万一不保,我们还有西昌**基地。几十万**精锐之师可以在凉山与共军周旋。我们已做了妥善安排。只要我们在大陆上再坚持三个月,就会出现转机。而坚持三个月对于我们是决无问题的……”
日本军部与内阁出最后通牒
就在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当天,日本军部和内阁,决定对中国实施“最后通牒”。
日本军部急于动战争,陆相杉山元和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交换意见后,于17日提出了陆军省的意见。决定以19日为期限,向中国提出四点要求:1。宋哲元正式道歉;2。处罚责任者,罢免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3。撤退八宝山附近的部队;4。在7月11日所提条件上签字。
如果19日前中国方面不予履行,即对二十九军动攻击。为此,下令动员国内部队,立即派往华北。在期限满后,即便二十九军愿意履行所提条件,也要使二十九军退出永定河右岸地区,并向南京政府提出,要求中央军恢复旧态势,停止对日挑衅行动,并不得妨碍日军与二十九军就地解决。他们之所以以19日为最后期限,是估计到这个时候日本华北驻屯军已经准备就绪,完成了战争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