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言(2)

2.引言(2)

在北京,日坛医院已经准备好一套病房和一个医护班子等待斯诺的到来。这套病房是陈毅元帅住过的,也是日坛医院能提供的最完备、最舒适的一套病房。

但是,当中国医护人员在瑞士看到斯诺时,他的腹部膨肿,在腹部的右上力,,凸凹不平的肝脏隔着腹壁隐约可见,且已扩大到肋缘下达10厘米,质硬而且有压痛。斯诺疲乏地躺在床上,眼珠和皮肤黄,神志恍惚,说话断断续续,声音低微,呼吸相当费劲……况表明,他已经经不起远途颠簸了。

马海德俯下身向斯诺转达了**和周恩来的问候。斯诺沉思良久,才慢慢地说:“我完全理解**和周总理的美好心意,他们对于我当前的困境提出的具体援助的建议使我极为感动。我知道在中国土地上我会得到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得到的关怀和爱护……我热爱中国……我不愿意作为一个病人到中国去……我不愿给中国增添累赘……”

遵照周恩来的意见,中国医护人员把斯诺在瑞士的家变成一所家庭医院,又增调了几位医护人员,开始对斯诺进行最后的医护。

斯诺的病每两三天向国内报告一次,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经常带来**和周恩来的问候,这些在精神上给了斯诺莫大的安慰。但是,他的病仍在继续恶化。

2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专程到日内瓦探望斯诺。他和马海德站在斯诺床前凝视着,脑海里翻腾着战争年代他们陪同斯诺在保安采访**和苏区的景(黄华是斯诺在燕京大学教新闻学时的学生,当时叫王汝梅,后来他在斯诺苏区之行后不久,也到了延安。斯诺当时的夫人尼姆·韦尔斯访问延安时,黄华曾为她客串翻译)。斯诺醒来,意外地看到黄华,显得非常高兴,握着黄华和马海德的手,思绪又回到36年前的保安。他语重心长而又幽默地说:“咱们三个‘赤匪’又见面了。”他笑了。

这几乎是斯诺一生中最后的话语了。此后一周他一直昏迷不醒02月15日,他在睡眠中安静地死去。

当天晚上,**即刻来了唁电,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唁电,宋庆龄来唁电……

**的唁电说出了斯诺的所有中国朋友痛失良友后的心里话:

“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2月19日,世界各地的朋友聚集瑞士日内瓦郊外的约翰·诺克斯会堂向斯诺致哀。与此同时,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有几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

3月27日,美国纽约也举行了一个追悼会,黄华第一个。

1973年5月16日,遵照斯诺遗——“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了斯诺骨灰安放仪式(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送了花圈,周恩来扶病亲自参加。廖承志在讲话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无论是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斯诺夫人也讲了话,她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复始之旅’……他又回到了他曾从头就亲眼看到一场革命的这个国家,这一革命不但解放了中国人民,而且继续成为全世界世世代代的希望的灯塔。”

斯诺安息在太平洋两岸的土地上了。诚如廖承志所:他的一生是中美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挣脱重重枷锁、赢得自由解放的见证人。不仅如此,他还直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同中国革命领导人**等的深厚友谊一直被世人所称道。

人们赞誉斯诺为“最了解中国和**的美国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自1936年夏斯诺进入陕北苏区第一次见到**始,他们一生共有五次相见和分离。而每一次会面,恰好都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与世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引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