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9)

83.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9)

**将知识分子的深邃和农民的机敏结合起来;将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起来。

斯诺写道,**“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的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但是,这种“必要时候”别人往往难以捉摸,唯有他自己内心清楚。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强的自尊心,使他不愿多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迹,禁锢了自己的心灵,严重影响了他的自我开放。

不仅斯诺有此感受,史沫特莱在初次见到**后,也有类似的感受。她认为**沉默寡、态度冷淡,有点难以接近。她这样写道:

“我最初所强烈感到的他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气质原来是不喜欢与人交流思想。朱德受人爱戴,而**受人尊敬。最了解他的少数几个人热爱他,但是他性格内向,一般人敬而远之。”

在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不太熟悉、不太懂行的新课题摆在面前,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长,**的内心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了。

在1965年、1970年同斯诺的谈话中,**曾多次莫明其妙地对斯诺说他“快要去见上帝了”,**为什么这样说,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人们不得而知,根据斯诺的判断,根据后来形势的展,**这样说目的也许是“有意迷惑他的敌人——鼓励他们进一步暴露自己,而另一方面则准备着一种进攻战役。”(25)诚然,这也是一种臆测而已。

在面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课题面前,作为一直是一个思想家、军事家的**,他不太了解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他已有的权威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这种在党的历史上确立起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某种因素冲击而动摇的时候,作为自尊心极强、一向是领导的**不可能没有一种失落感,加上他内向的性格,使**不能不为之困惑和焦虑。

**作为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他的确把毕生的精力付之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一生的艰苦卓绝、内向的性格,增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的心态也是矛盾的,他既相信同他同甘共苦的革命战友、相信他自己深爱着的人民,但一旦有风吹草动,他又不放心了,包括曾同他一起战斗过肝胆相照的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疑他们会不会变修,变成党内走资派,他也怀疑他的人民会不会站在同他敌对的立场;他为人平易近人,努力将自己成为普通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他一方面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从少年到老年,他都在不断想象的世界中遨游着,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又不得不脚踏实地,在强制的、纯粹理性意识支配下生活,极强的民族责任感和领袖意识更强化了他的这一矛盾心态。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事业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生,也是在极端的矛盾心态下艰难地度过的孤独的一生,他虽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拥有着脚下坚实的大地和广大民众,但他的心灵深处,作为一个人,始终是孤独的。

**未曾写过自传,至于何种缘故,后人也难以评说。他也很少向别人流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连同他的夫人贺子珍,当**向斯诺叙述他的经历时,在旁的贺子珍听的出神而感动,因为她未曾听**这样讲过。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斯诺的坦诚面前,**向斯诺流露了他的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斯诺是最了解**的人们中的一个。

斯诺的毕生专注于对这个震惊20世纪的世界的东方巨人的了解和研究,他在同**交往、相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以局外人的身份比较客观地用他的笔记录**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东方圣人。在斯诺的笔下,**是一个脚立大地的普通人,一个深爱着自己的人民的领袖,一个最了解自己国家的元,一个中国人民公认的导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近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近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3.十一斯诺笔下的毛泽东(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