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2)
当时牧野之地也是武丁始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之一。***那么据《括地志》记载:“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这说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辖区属古牧野之地。《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说明了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的百泉是武王伐纣之师在战争前夜的休整宿营地。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说“自朝歌南至清水”的文字。专家认为古牧野之地与今天新乡下辖的四区八县大体相当。
从种种资料显示,牧野之战确实生在今天河南省新乡城区之内。
第二节孙武到底有没有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总共13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内容涉及战争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布局,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
它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这里面有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它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的空间对抗形式,拓展了人类智慧的领域,其哲学意蕴早已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来都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美国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大学,都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将《孙子兵法》列为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在中国现今,《孙子兵法》被广泛地运用到政商两届,甚至人人都能背诵两句《孙子兵法》的名,可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一直认为是孙武所著,但在宋朝以后,陆续开始有人提出异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膑所作说”,那么《孙子兵法》到底是何人所做呢?是孙武还是孙膑?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追踪
少年的孙武曾在齐国生活,而那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齐国新旧势力的斗争和孙书的军功贵族出身,这给孙武接受军事素养方面的教育创造了机会,使他有机会学习积累了广泛的军事理论知识,为他后来的兵法研究、著述兵书,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532年夏,齐国新旧势力之间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装斗争。此事史称齐国“四姓之乱”。之后,孙武离开了齐国,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居住。从此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了。
孙武来到吴国后,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著成兵书13篇;一方面结交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两人结识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不久伍子胥与吴公子光结为好友。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阖闾即位,他励精图治,决心使吴国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处境,成为一个与中原各国平等的强国,因此阖闾求贤若渴。因为阖闾制定了一系列体恤百姓的政策,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对人才的渴望,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吴王决定召见孙武。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吴王最终决定重用孙武,任命其为上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解读真相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北宋时期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梅尧臣。南宋的叶适也推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在梅尧臣和叶适等人的影响下,陆续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影响较大的是“孙膑所作说”,主要是近代的一些中国和日本学者,他们认为,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疑点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有争论,通行的看法认为,《孙子兵法》为孙武草创,但最后整理成书的是孙膑。终于在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它证实了《史记》关于《吴孙子》和《齐孙子》从汉初就各有其书的记载,澄清了历史上这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