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3)

78.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3)

《孙子兵法》有13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军队和战争的基本理论。***《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自注曰:“图九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孙子兵法》是13篇了。所以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根据《七略》中记载有“孙子兵法三卷”,就把13篇归结3为上卷,其余69篇分别是中卷和下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也难以推测出。最大的可能性是《孙子兵法》原本是13篇,后来又经过了汉人的附加展成了82篇,曹操在给《孙子兵法》作注的时候又把汉人所附加的东西剔除了。当然今本的13篇也并非就是孙子原本,其文字肯定有后人改动的地方。

总之,《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但同时也凝结了中国历代兵家的经验与心得,是一部兵家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战争巨作。

第三节罗马皇帝有没有派使节访问汉朝

汉朝是中国积极开展友好外交的时期,《后汉书·西域传》说道,张骞、班超经营西域,内地与西域联系通畅,汉朝政府在当地立屯田、设驿站,使节不断,商旅云集,也有甘英出使大秦等外交活动,但是有关汉朝与罗马有几件至今仍不为人所知之事,其中就是罗马皇帝有没有派使节访问汉朝、两国有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引来史学界人士的无数猜想。

公元100年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国家建立大使馆。外交使节只能随从商队一起往来穿梭于各国之间,在当时很有可能汉朝也许把马其顿商人当做了使节,但也可能确有罗马商人冒充国家使节。

历史追踪

公元100年之时,汉朝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从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从广东和日南(今越南中部)沿海入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东南海岸的航线即已开通,罗马也有了到印度海岸的航线。这就使罗马人有可能沿这条航线来到东南亚和中国。《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掸国西南通大秦。”这里的掸指的是今天的缅甸。《南史·夷貃传》也记载有大量的大秦人往来于东南亚之间。

解读真相

《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土多金银奇宝”,有明月珠、夜光璧、琥珀、琉璃等,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不珍异,疑传者过焉。很多学者据此认为,罗马帝国的皇帝确实派了使节来中国,想建立交往。

但是仔细分析,这位使节向汉朝贡献的象牙、犀角、玳瑁,显然不是大秦国的特产,按照正常的思路来讲,使节进贡的应该是本国的特产,而这位使节送的不是本国的特产,显然是罗马的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临时拼凑的进贡物品。有学者也翻查了西方的史书,并没有记载有关罗马和汉朝互通使节的记载。

100多年后的西晋时期,也有罗马遣使中国的记载:“其(大秦国)王遣使贡献。”这段记载更为简略,同样不能作为两国互派使臣的证据。

公元73年,班超随窦固出使西域,一举消灭匈奴使团,震慑依附匈奴的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重建东汉与西域的联系。就在他经营西域的过程中,他派出属下甘英来到安息西界的西海边。

但是甘英是否到达大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甘英受到安息人的阻吓,没有出使大秦。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游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即使风向洋流再不对,也不可能3个月乃至3年才能到。至于安息人为什么恐吓甘英,是因为安息人为了能够垄断汉朝与罗马之间的丝绸之路,故而出恐吓甘英,致使甘英没有抵达大秦国土,也没有和罗马建立外交关系,留下了千古遗憾。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8.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