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9)

84.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9)

“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安三军,义士必作。***”又说:“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之分裂,义亦无辱。”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石达开以他个人之死来换取清方赦免他的部属。他与清军约定后,便带着他5岁的儿子和几个重要将领主动投入敌营。但当他们一进敌营,即被背信弃义的清军所执缚,而他的几千部众也被野蛮的清军全部杀害。最后,石达开被解送到成都,于6月26日凌迟处死,临刑前他神色怡然,毫无惧色,坚强之气溢于表,不愧为一代英豪。

解读真相

**同石达开的悲剧,并总结了石达开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对石达开作出了正确的历史评价。他说,石达开毕竟是个英雄。但是他轻信敌人的话。这使他吃了大亏……一切善良的人总是容易对敌人抱有幻想,这是可悲的事。

的确,石达开的死是一种悲剧,但这封信到底是否存在呢?如今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这封信根本不存在。

对于这封信有3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存在,收信人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第二种也是认为存在,收信人是四川总督骆秉章,第三种是认为这封信根本不存在。真可谓是众说纷纭,然而,事实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先,如果这封信存在,那么,以当时的条件,出行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石达开在生命垂亡之际想要送出这封信,外加收信人又需要调兵遣将前来支援,这需要多少时间,岂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更何况,在救人如救火的时候,出兵前来救援之人不可能人人都能配备上战马,而那些没有战马的人又必须依靠步行或者小跑前行,这样的行军速度,想要救人又岂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石达开当时被困的地方是一个县,一个县与一个城市的距离,在当时交通不达的时期来说,是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的,这样送信、搬来救兵加起来的时间就更长了,以石达开的睿智以及他多年调兵遣将的能力,这点小事对他来说不在话下的,所以,明知事已经成定局,他根本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其次,这封写给骆秉章的信中标记的日期是“太平天国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而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自成立之后,就已经将“亥”改为“开”,而这封信中明确标记着“太平天国癸亥”这几个字,显然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作为太平天国翼王的石达开怎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最后,信的内容有问题,这封信中说:“阅历十余年,已觉备尝艰苦;统兵数百万,徒为奔走焦劳,每思遁迹山林,遂我素志,韬光泉石,卸余仔肩,无如骑虎难下,事不如心,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这段话饱含更多的是一种悲观的愫,而这种愫与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着实理屈词穷,无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不相符,也与石达开一贯的行事作风、性格禀性不相符。所以,据此可以推断,这封在生命垂亡之际写出的信函是不存在的。

第九节清政府为何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大门,使中国社会的性质乃至中国的经济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被纳入到世界经济圈内,并且成了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集散地。同时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出现银贵钱贱的局面。

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拉开了中国领土分裂的序幕,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国内势力的反抗已不单单是反封建了,又加上了反帝国主义的任务!

但是鸦片战争也让中国开始放眼世界,使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与外国的差距,涌现出了一批学者,随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也开启了之后中国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4.第八章拨开重重迷雾探究军事内幕(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