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袖卷之毛泽东(1)

1.领袖卷之毛泽东(1)

1893年12月26日,**(字润之)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的祖辈世代务农。父亲毛贻昌,字顺生,读过两年私塾,原是贫苦农民,年轻时曾因负债被迫到湘军里当兵多年。他为人精明,克勤克俭,善于经营家务,积攒钱把先父典卖出去的土地赎了回来。这时他拥有15亩地,成了中农。后来他在种地之外兼做贩运谷米等生意,又买进七亩地,生活富裕起来,成了富农。他性暴躁,教子苛严,常打骂孩子,给他们吃最次的饭菜,并且看不得他们闲着,督责他们在家里和地里干活。这种过严的家教,使**的幼小心田里,滋长了抵制父亲**的反抗性。他对父亲只顾自己财,不顾他人死活,在荒年都不愿平粜谷米的行为,极为不满。母亲文七妹,没有读过书,是一位勤劳节俭、聪明贤惠、心地善良、待人慷慨、乐于助人的农村妇女。每逢灾荒岁月,她常把家里节余的粮食悄悄周济挨饿受饥的乡亲,深受邻里的称道。**非常敬爱母亲,母亲的优良品德,对他影响很大。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父亲和母亲早逝,分别享年50岁和52岁。**有两个弟弟,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都在**的熏陶和教育下投身革命,后来大弟在敌人的监狱里惨遭杀害,时年47岁;小弟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幼年大部分时间,在湘乡唐家圫以务农为业的外祖父家度过。他从六岁开始就参加田间零星劳动;上学后常利用早晚和假期,从事些农业辅助劳动。13岁至15岁,他辍学在家务农,白天要在地里做一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经过劳动锻炼,**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犁田、插秧、踩田、割稻等田间农活件件会干,养牛、喂猪、种菜等副业生产也样样在行。少年**由于是农家子弟,和农民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并同农民的疾苦,支持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一年秋收时节,暴雨欲来,**丢下自己家的谷子不收,而去帮助邻居佃农抢收晒在坪里的谷子。父亲责怪时,他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紧些。当韶山有个农民反抗地主豪绅,封建族长同地主相勾结,以“破坏族规”的罪名,将这个农民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沉潭时,**挺身而出,和贫苦农民一起冲进祠堂,同族长进行说理斗争,迫使族长释放了这个“造反者”。**在私塾读书时,得知长沙饥民暴动被清朝政府残酷镇压的消息,和同学们讨论了许多天,对惨遭屠杀的饥民寄予无限的同,对他们受到冤屈愤愤不平。后来他回忆说,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忘不掉”,“影响了我的一生”。**少年时代的这些活动,使他参加革命后,深知中国农民的痛苦和要求,最早懂得了中国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学生时代

**八岁开始上学,在韶山先后进六所私塾读了六年书。他勤勉好学,天资聪颖,熟读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和《诗经》等四书五经。**不喜欢读经书,觉得这些书枯燥无味。他爱看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有时在课堂上把小说放在经书底下背着老师看,曾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精忠传》、《隋唐演义》等。他后来回忆说:这些书的许多故事“几乎背得出”,还能给人们“讲述”。

在私塾里,**开始接触时事,读了些时务策论文章和进步书籍。辍学在家务农时,还向亲友借阅了一些新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方的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器械;批评顽固派泥古不化,甘心愚陋;指责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而不从事本国政治改革;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另有一本是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该书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表示不满,并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读了这些书,开始萌生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当时在韶山有一位从外地回来的维新派教师李漱清,反对信佛,宣传破除迷信、废庙兴学等维新主张。**钦佩他的学识,赞成他的主张,经常听他讲述维新救国的道理和爱国志士的事迹,并同他建立了亲密的师友关系。就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当他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激起了**复学求知的强烈愿望。当时父亲想送他到湘潭县一家米店当学徒,他请亲友们和老师来家相劝,终于说服父亲改变主意,同意他继续上学,于是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共党史人物传领袖卷之毛泽东(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共党史人物传领袖卷之毛泽东(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领袖卷之毛泽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