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子(2)
但是,不抵抗政策仍然是一个基于错误判断的错误决策。***国民政府过高估计了日本政府在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分量,总把日本通过其外交管道透露的信息看得过重,而不了解对于日本军队而,日本政府其实是说了不算的。事变爆时,国民政府以为只要不抵抗,不给日军以扩大战事的口实,日军终究会受到政府的节制,撤回到满铁附属地去。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决定中国命运、在一定程度也决定着日本命运的九一八事变,竟以日方“低层”推动“高层”的方式诡异地生了。不向日本宣战是一回事,不抵抗是另一回事。一味屈从于人,不但不会增加自己在谈判桌上的分量,反而会助长对手得寸进尺的贪欲。况且,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崇拜强者的特点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对手面前,表示屈服就可能要面临最可悲的后果。
考察九一八事变还不能忽视国际背景。当时英、法等老牌列强,还深陷于一战后形成的战略思路中,不但看不到日本崛起对其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还纵容和支持,尤其是英国,它一向把日本看作远东地区的盟友,尽管一些英国政治家并不喜欢日本;美国虽已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其对外政策的基调是所谓的孤立主义,这不但使其国际战略缺乏远见,而且在行动上往往犹豫不决;至于国联,实质上是受英、法控制的,“老板”不想有所作为,要指望国联对中国有实质性的帮助想来也难。
值得指出的是,对九一八事变的走向和结果影响最大的“国际因素”,是与中国和日本都毗邻的苏联。就战略而,日本占领满洲,主要是冲着苏联去的,它要在为一场可以预见的与苏联的战争中,为自己赢得巩固的后方和战略纵深。事变爆后,日本政府最担心的也是苏联的介入,所以狂妄无比的关东军在向黑龙江省方向推进时,竟也逡巡不前,因为北满铁路是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看透了日本人心中的斤两,他并不愿意去挑战风头正劲的日本,而更愿意看到日本在羸弱却又地域广阔的中国泥足深陷,这样,苏联的东面就是安全的。所以,苏联不但忍下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对自己势力的冒犯,甚至连日后的伪满洲国也承认了,并于1935年以1。4亿日元的价格把北满铁路一并卖给了伪满洲国。斯大林设了个大局,日本就一头钻了进去,直到行将战败,也没能动那场假想中与苏联的决战;而中国,则要更多承受战火和苦难。
当然,九一八还有许多说不尽的话题,它绝非仅仅是一个“悲惨的时候”,也不是像一些西方史学家所描述的,是一场在一夜之间生的战争。所以,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仔细品味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政治角力,不但有意义,而且也不枯燥,只要回忆起那些重要的细节,我们就可以读出那段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联。
为此,在本书的写法上,我们作了些新的尝试,未必成功,但求新意。
我们选取了九一八事变爆前后21天的历史,通过38个具体事件或话题,力求多视角、多维度地展示事变爆的前因后果和丰富内涵。当然,具体的历史叙事并没有局限在这21天,有的追溯甚至到了日本明治维新,而为了照顾到事件的完整性,有的话题涉及整个抗战。在写作中,笔者力图做到以小见大,散而不乱。在选取的事件和话题中,大多数都与九一八事变密切相关,也有一些话题扯得远些,例如,写到了1931年的大水,写到了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对抗,写到了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围剿”,等等。所有这些,乍看来并不与九一八事变直接相关,但它们却可以启人们从更为丰富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使读者看到一面是国力渐至顶峰、对外虎视眈眈的日本,另一面是国力羸弱、政府脆弱、内部纷争不断的中国。只有了解了强弱之势,才能看懂胜败之机。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经过一个甲子的洗礼,世界和中国已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如果对历史的回溯不是思古之悠,也不是书斋中为学问而学问的文字,而是为了走近历史的深处,用一程探索之旅、现之旅来观照现实、展望未来的话,那就让我们以此方式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并将这份思考献给正在崛起的祖国。
一九三一年
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