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驻日公使很是乐观(2)

9.驻日公使很是乐观(2)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天皇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而由相领导的责任内阁,才是决定日本大政方针的中枢。***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内阁其实是管不着日本军队的。

早在1872年,日本就对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实行了改革,废除了原来的兵部省,分设陆军省和海军省。不久后,在陆军省内设立了参谋局,这就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前身。1878年,只过了短短的四年,陆军参谋本部就从陆军省中独立出来,直隶于天皇,而并不受政府的统辖,成为掌管用兵作战的最高军令部门。凡属军令事项,皆由参谋本部的最高长官——参谋总长策划,最后上奏天皇裁可。参谋总长甚至可将经天皇裁可的军事行动,直接下达给政府中的陆军的最高代表——陆相亦称陆军大臣去执行,根本无须经过相。而政府中的陆军省,则成为所谓的军政机关,行使后勤保障职能,说白了,就是管陆军的吃喝拉撒的。后来,相同的机构改革又生在海军身上,军令部同样从政府中独立出来,成为最高的作战指挥决策部门,直隶天皇;而政府中的海军省则成为带有后勤保障性质的军政部门。

这样,日本陆海军的最高指挥决策权,都从政府中游离出来,形成了在对外事务中更具权的所谓“军部”。

国民政府把避免与日本一战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与日本政府打交道的外交管道,可日本内阁在对外的军事行动上,原本就是说了不算的——这幕沉甸甸的历史讽刺剧,注定了国民政府的必输之局,它不但输掉了大好的白山黑水,也差点输掉了华北。

而当时,日本动九一八事变的必然性,还远远不止于此。

20世纪20年代,是日本政党内阁的鼎盛时代。文官出身的政治家们,在一个个政党政治集团的支持下,在政治舞台上显然更活跃了,说话也更有分量了。他们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尤深。在国内事务方面,他们大多主张保障公民自由,实现更大范围的民主;在国际事务方面,则反对轻易诉诸武力,而更倾向于在寻求利益一致性的前提下的“协调外交”。

相形之下,那些原本的“帝国骄子”——职业军官们,则有向隅之感。日本军队内的“精英分子”不能漠视军方地位的沉沦。1929年,以所谓“陆军三杰”——冈村宁次、小敏四郎、永田铁山为骨干的“一夕会”,得到了壮大,河本大作、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这些日后在中国东北翻云覆雨的“高手”,都出现在了名单中。1930年,参谋本部的桥本欣五郎中校,又成立了一个法西斯军人的秘密组织——“樱会”,成员大多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陆军中央部军官,到1931年春,会员居然展到150多人。

“一夕会”和“樱会”都指责政府对外软弱,主张改造国家,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强硬政权,以“伸张国势”。但他们也有分歧:前者主张“外先内后”,主张先解决“满蒙问题”,再乘势改造国家;后者主张“内先外后”,用桥本欣五郎的话说,就是“外部问题当然需要处理,但现在这样软弱的以政党为基础的政府并不能处理外部问题,所以,如不通过内部改革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而急于外政,就不可能进行改造。”

“樱会”在行动。1930年10月,军部以滨口内阁批准《伦敦海军条约》“侵犯统帅权”为口实,攻击政党内阁。11月4日,滨口相被一日本右翼青年刺伤,相之职暂由外相币原喜重郎代理,日本政局动荡不稳。桥本欣五郎等“樱会”骨干遂在一批陆军中央部军官的支持下,计划于1931年3月20日动政变:先是动员民间右翼势力制造混乱,然后以保护议会为名出动军队包围议会,迫使内阁相辞职,建立以陆相宇垣一成大将为的新内阁。这就是所谓的“三月政变”。可是,这个计划却受到了冈村宁次、永田铁山等“一夕会”干将的反对,后来,原本支持政府的宇垣一成大将也畏缩了,“三月政变”遂告流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九一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九一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驻日公使很是乐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