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明其精神(1)

13.文明其精神(1)

**被迫停止了在定王台的自修生活后,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前程。***他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在费用已无保障的况下,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的一则有不收学费、膳食费低廉内容的广告,自然引起了他的兴趣。这时,他的两个朋友也鼓励他,于是,他投考并被录取。同时,他还很讲“义气”地帮助那两个鼓励他报考的朋友准备了入学考试的作文,使得他俩也进入了第四师范。

**进入第四师范后,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在第四师范预科一班学习了一年。1914年2月,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他又随之转入第一师范学习了4年半,至1918年6月毕业。

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后,**被编入预科第三班。由于一师同四师的春季招生不同,是秋季招生,因此,他同四师转来的同学一样,重读了半年的预科。1914年秋,他被编入本科第八班。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座落在长沙南区书院坪。这里以前叫城南书院,是南宋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地方,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湘江相望。辛亥革命后,在这城南书院早已荡然无存的书院坪,创办了第一师范学校。

一师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明的学校。在这里,**受到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教员的影响,尤其是杨昌济对他的影响最深。

杨昌济,1871年生于湖南长沙县板仓冲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中国正统文化的熏陶。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9年进入苏格兰的北淀大学,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1912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在德国考察了9个月。考察结束后,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在长沙,他谢绝了谭延闿让他当湖南省教育司长的邀请,应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之邀,到该校任教。后转入第一师范。除了在一师授课外,他还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长沙第一联合中学、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过教。1918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1920年因病逝世。

杨昌济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时,**也考入该校。**在四师做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所记的修身课,即是杨昌济所教授。四师合并于一师后,杨昌济和**都转入一师。杨昌济看到农家出身的**好学深思,成绩优异,十分赞赏;**对杨先生的渊博学识和诲人不倦也非常敬佩。杨昌济倡导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成员有黎锦熙、**、蔡和森、萧三等,从1914年冬到1915年9月,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这些人都要到杨先生家中来讨论读书、哲学问题。通过同这些学生的接触,杨昌济对他们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品德学问都十分了解。1915年4月,杨昌济在日记中记载:“毛生泽东,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1936年,**回答斯诺谁是他最尊敬的老师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1918年8月,**来到北京,同萧子升等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在北京,**继续和杨昌济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原来的老师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他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并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在杨昌济的赞许下,**和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和恋爱关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文明其精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