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第一次反“围剿”(2)
经过热烈的讨论和认真的研究,罗坊会议一致同意了**的正确主张,“1930年10月30日红军前敌委员会在罗坊决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确定“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把敌人诱至地形及群众均对我有利的根据地内,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路,再及其余,以打破敌之“围剿”。这是在紧急关头的一个关键性的战略决策。红军能够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这个战略决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于罗坊之园前村布了《移师赣江东岸工作筹款的命令》,实际上开始了诱敌深入的撤退计划。命令分析了敌后提出:“方面军以原任务,拟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决以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相机取樟树、抚州,展新淦、古水、永丰、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各县工作,筹措给养,训练部队”,并规定“工作时间以一个月为期,各部须按期完成该县区之工作。”
罗坊会议以后,总前委、江西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军民紧张地进行了反“围剿”的准备。军队和地方的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在干部、战士和人民中进行政治动员,说明诱敌深入方针的必要性,解除群众特别是干部中的种种顾虑,号召军民团结一致地对付敌人“围剿”,树立必胜的信心。红一方面军总部按照罗坊会议的决定,以第三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敌人,率领主力于11月5日前后从袁水两岸向赣江以东的预定地区转移,并向樟树镇、临川方向进逼;另以刚由赣南归建的第二十二军担任吉安城防,准备掩护江西省党政机关转移。在苏区内建立人民武装的统一指挥机构和各种战勤组织。在敌人可能进占的地区,组织群众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战争,肃清暗藏的敌人,纯洁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苏区的党政军民结成一个团结对敌的整体,为反“围剿”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930年11月5日,敌人开始进攻。7日,各路敌军分别进到清江、新淦、黄土街、罗坊、新余、分宜等地。由于红军已先期转移,敌人扑空。鲁涤平觉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后,深恐红军夺取樟树镇、临川,急忙调整部署:他的第三纵队继续在赣江西岸进攻,第一、二纵队集中到赣江以东,寻求红军主力作战。
红军抓住敌人阵脚未稳的机会和急于求战的迫切心理,在实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以少量兵力会同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故意走一路丢一路烂草鞋、破衣裳、破斗笠,还设上一些番号多不胜数的路标,装成红军主力的样子,虚张声势,阻击、消耗、疲惫、迷惑、引诱敌人;与此同时,主力红军于11月中旬分别从赣江以东的新淦、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的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岗地区转移,以保存军力,待机破敌。
11月18日至20日,各路敌军分别进到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结果又一次扑空。此后,敌人即在上述各地进行“清剿”、为继续进攻苏区的中心区作准备。
11月19日,**由吉安来到永丰藤田,与总部和红三军团会合。在这段时间里,总前委再次召集会议,研究战略退却的终点问题。**、朱德等经过反复考虑,认为:退却终点亦即战场,必须具备6个条件:1.人民积极援助红军;2.作战阵地有利红军;3.红军主力易于全部集中;4.敌人交通阻塞,不便联络;5.敌人耳目闭塞,容易生过失;6.敌人补给困难,我与敌之周旋能使敌疲劳沮丧。而根据地前沿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退到根据地后部如会昌、寻乌、信丰一带作战也没有必要,最理想的地方是在根据地中部。因此,11月27日,总部出《关予到黄陂小布集中的命令》:“方面军决集结主力由右翼出击次第歼灭敌军,拟于12月1日以前在黄陂、小布、洛口之线集中完毕。”红军依令于12月1日到达退却终点——宁都西北之黄陂、小布地区,完成了反“围剿”的战略退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