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文明其精神(13)

25.文明其精神(13)

他积极倡导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督促各部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术研讨计划,为各部聘请义务指导教师。他还认真督导各部举办自由演讲辩论和各种专门的学术研究会,邀请名人演讲。从1917年10月15日至11月16日,32天内,学友会各部的活动达64项之多。

**注重图书资料工作。他精打细算地从学友会经费中挤出钱购买一些新杂志,如《新青年》、《太平洋》、《科学》、《旅欧杂志》、《教育周报》、《教育研究》等,使学友会图书馆办得大有起色。

他利用担任的学友会总务的职务,大力倡导体育运动,并主持开展了全校性的各种体育活动。针对学校雨天没有运动场地,晚上不能开展体育活动的况,他积极创造条件,动大家打乒乓球。学友会制做了12个架,12片竹布网,分给各班,指定学友会事务室、礼堂、会客室、洋楼等处为打球地点。于是,“乒乓之声一时聒耳,或谓之乒乓狂云。”

1917年11月,担任学友会总务的**参与组织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当时,驻长沙的傅良佐被桂军谭浩明赶走了,而谭浩明的军队还未进驻长沙,长沙城里只有一些维持日常秩序的警察。就在这时,北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由湘谭、株洲向长沙溃退,已到了离一师只两里多远的地方。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溃军不敢继续前进,停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使学校陷入紧张慌乱之中。**了解分析了溃兵的况,认为他们是不了解城里的况,而且又累又慌,因此,可以设法将他们赶走。于是,**迅速组织学生志愿军中胆子较大的一部分人,拿着平时操练的木枪,潜伏在校后的妙高峰上,并联络附近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执真枪的警兵伏在志愿军的前列。当溃兵行至离志愿军潜伏地不远时,**命令警兵鸣枪,手持木枪的志愿兵大放爆竹,并齐喊:“傅良佐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溃军不明真相,不敢抵抗,掠慌失措地缴了械。**组织全校同学,将缴获的枪枝和其他武器,抬到了学校。当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出款遣散。由于**的出色计划、指挥,防止了溃军进学校行劫。师生们都议论**“一身都是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笑着说,他搞军事,恐怕这才真是第一次呢。

1918年,南北军阀再战,张敬尧部队进入长沙。**领导全校同学组织了由他任队长的警备队,日夜巡逻,严密警卫学校的安全,使学校仍然照常上课。

1918年4、5月间,一师被北军所占,学生大部分被迫离校,学友会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5月10日,**将学友会“一切会金、器物、图书及簿据等,移交审计喻恒、皮文光二君,代理保存”。在移交会务的同时,他还对未来的会务工作提出了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充会务经费,用似购置图书杂志、办夜学、救济失业穷民,此外,更是为了筹备学友会独立会所,联络毕业同学,以谋全省教育之研究及展;二是学友会加设交际部,“谋内外之连络,通新故之素,图理论与经验之结合”。最后,**诚恳地说:“今愚等将去矣,惟有望后来同学诸兄,竭力以图其成而已。”**还提供了自己草拟的交际部细则七条。

**在主持一师学友会工作期间,还满腔热忱地主办了工人夜学。

当时,在一师附近,集中了长沙几个新式的企业:电灯公司、造币厂、黑铅炼厂。此外,粤汉铁路的武昌——长沙一段和长沙——株洲一段的工人也都住在这一带。聚居在这里的产业工人、人力车夫、小商小贩及其他劳动者,生活都十分贫困,绝大多数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第一师范于1917年上半年开办了一所夜学,由教职员任职,但是办得不成功。学友会改造以后,**总结了办夜学的经验教训,认为工人夜学还应继续办,而且要办好。他说:第一,“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此时固应以学校教育为急,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而欲达此目的,不可不去为此目的之阻碍。”第二,“欧美号称教育普及,而夜学与露天学校、半日学校、林间学校等不废;褓姆有院,聋盲有院,残废有院,精神病者有院,于无可教育之中,求其一线之可教者,而不忍恝置也。草木鸟兽,同兹生类,犹宜护惜,而况入乎?小人原不小了,也本不是恶人,偶因天禀之不齐,境遇之不同至于失学,正仁人之所宜矜惜,而无可自诿者。”第三,“吾等所学名曰教育,而在三四年级者,大都理论完毕,进于实习,设此夜学可为吾等实习之场,与工业之设工场,商校之设商市,农校之设农场相等。”第四,“更有进者,则现时学校大弊,在与社会打成两撅,犹鸿沟之分东西。一入学校,俯视社会犹如登天;社会之于学校,亦视为一种神圣不可捉摸之物。相隔相疑,乃成三弊:一为学生不能得职业于社会,学生近之,社会无之,学生亲之,社会离之,永无联结契合之日。一则社会不遣子弟入学校,学校之不善,亦为一因,而社会不悉学校内容,则为最大因。学校之人与社会之人,自来不通愫,不相告语,虽有良校,彼何由知乎?一则烧校阻款之事由此起也。除去三弊,疏通隔阂,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社会之人视学生如耳目,依其指导而得繁荣展之益;学生视社会之人如手足,凭其辅佐而得实施所志之益。久之,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此则千百年后改良进步之成绩”。根据这些理由,**坚持办工人夜学,并提出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归学友会教育研究部负责。这一主张得到了校中职教员先生的完全赞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文明其精神(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