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文明其精神(15)

27.文明其精神(15)

在11月9日的日志中还记道:“此次报到,既极踊跃,而秩序又甚为整齐,出乎意料之外。此次学生中,十三四岁小儿竟占十分之三数,有在初小读过一年及二年青。夫儿童失学如此其多,使无此夜学稍从补救,将永远废学矣。其中年失学者,前日截止报名后,尚有无数要求补报者。以碍于名数不能许,而彼等固如嗷嗷之待哺也。”

11月10日,“购来参考书十二种”,晚上召集夜学管理12人在学友会求务室了开会,就夜学管理的一些事项作了研究,决定:“一、教室设灯四盏,头门设灯一盏,三门设灯一盏。二、本校派定工役一名,司送茶水灯油等事。国民部派定工役一名;应随时呼唤。三、教员与管理员齐同赴夜学上课,以免学生久待。四、管理取严格主义,以坚持学生信仰。……”

11月11日,“晚上七时补试。计前夕报名未到者四十四人,今晚到十人。”

11月12日,甲班上课,“课毕,由**报告:不可喧扰;宜每次上课,三次不到者,开缺不补;解手赴外边厕所;雨时雨具,自置椅下看管;今次有未带笔墨者,下次宜都带来;习字纸带归书好,下次带来,评定甲乙记分等事。”

这天的日志还记道:

“教授两点余钟,学生听之颇能娓娓不倦。”

“教室洋油灯四盏,有二盏不明,灯在四角,中间颇暗,应添一盏。”

“此次地理讲义不善,字嫌小,又不明白。”

11月13日,乙班上课。日志中记道:

“省城特别戒严,步哨及于社坛岭,报告学生提早上课;一面由学校行文省署,邀求保护,并报告各种规定,如甲班。”

“乙班学生程度颇低,国文多不深懂。”

11月14日,甲班上课,“历史常识**出席,教历朝大势及上古事迹。”

这天的日志还记道:

“实验三日矣,觉国文似太多、太深。太多,宜减其分量;太深,宜改用通俗语(介乎白话与文之间)。常识分量亦嫌太多(指文字),宜少用文字,其讲义宜用白话,简单几句标明。初,不给,单用精神演讲;将终,取讲义略读一遍足矣。本日历史,即改用此法,觉活泼得多。”

“本日算术,却觉过浅,学生学过归除者,令其举手,有十九人之多。此则宜逐步加深。”

“说理宜深,语、文字出之以浅。”

12月24日,一师放寒假,夜校也随之结束。**和方维夏召集夜学工作总结会,并“请餐两大席”以谢各教员的义务教育之功。他们还商定,对夜学那些“潜心听讲,缺席甚少学生,分三等给予奖品,以示鼓励。”

1918年2月19日,**在一师学友会职员会议上提议续办夜学,并获通过。3月2日,他草拟了《第一师范附设夜学招学广告》,提出,新学生愿入夜学者,不论年纪大小,认字多少,均可报名,听课不收学费且给讲义。3月3日,他主持召开夜学前任职教员会议,确定本期夜学职教员组织。他本人兼任夜学“管理”。

1918年3月17日,新一期夜学又开学了。

通过办工人夜学,**与城市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同时,也取得了同工人接触和联系的初步经验。

在不断的探索真理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结交一些南同道合的朋友。

1913年他进入师范学校后,与同窗学友蔡和森、陈昌、张昆第、罗学瓒、萧子升、萧子璋、周世钊等交往密切,志趣相投。这些人大都是从农村来的比较贫苦的青年,了解人民的疾苦,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研究治学做人的道理,讨论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问题。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要用它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从而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点燃了追求真理的火焰,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青年》传到湖南,一向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就热心地读它,并宣传介绍它。《新青年》取代了《新民丛报》;陈独秀和胡适取代了康有为与梁启超,成为他心目中的崇拜对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7.文明其精神(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