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文明其精神(17)

29.文明其精神(17)

新民学会成立后,会员罗章龙即去日本留学。***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北门外平浪宫聚餐,为罗章龙饯行。**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诗一相赠,题为《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云: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层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新民学会成立后两个月,**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从而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1936年他同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渡过的生活中生了很多事,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新民学会成立以后,会员大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因为这大部分会员已经或即将毕业。就在这时,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已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在湖南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成为新民学会成立以后所进行的第一大的行动。在20多个会员中,有一半以上投入了这个运动的组织、动和赴法的准备工作。

早在1912年初,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在北京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宣传、组织青年自费赴法留学。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倡导和起勤工俭学会以及留法勤工俭学会,为国内更多的青年赴法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华工赴欧从事军事劳役,其中多数在法国境内,人数达15万多。1916年,中法社会名流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中国会长),负责对华工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教育,实际上,它还担负起了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组织中法学术交流等工作。由于战火蔓延整个欧洲,中国通往欧洲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不畅,原计划组织大批国内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没有实现。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南方各省组织的反袁军政府同北洋军阀政府达成了和议,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样,流亡国外多年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于1916年年底由巴黎返回北京,随之,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在国内活跃起来。1917年,停止活动4年之久的留法俭学会和留法预备学校,又恢复了招生。同时,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为经办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

1918年6月,杨昌济先生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举家迁至北京,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先生支持蔡元培等人倡导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也时刻关心湖南青年的教育问题,所以,他很快就写信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主办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的消息告诉给**和蔡和森,并希望他们组织有志青年来北京。

**接到信后十分高兴。6月下旬,新民学会在陈绍休、萧子璋任教的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召开了一次会议,着重讨论“会友向外展”问题。出席会议的有**、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萧子璋、陈绍休、周世钊、邹鼎丞、张昆第、陈书农、李维汉等10余人。大家认为,湖南省政象不宁,军阀连年混战,教育事业摧残殆尽,“莘莘学子,无校可入。”在这种形势下,会友应向外展,而留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留法勤工俭学很有必要,“应尽力进行”,学会委托蔡和森赴北京了解有关况,进行联系和准备工作。

蔡和森6月23日赴北京,随后,将他在北京所了解到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的一些况,多次函告**,并急切希望**能尽快来北京。蔡和森在信中说,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一事,“殊不好为计,故亦望兄来指教。”并说,“驻京唯有润兄最宜”。蔡和森在信中还说,杨昌济先生“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9.文明其精神(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