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族溯源(1)

4.家族溯源(1)

在韶山冲,现住有600多户人家,其中400多户姓毛。

韶山毛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叶。当时元末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天下大乱。在这王朝更迭的年代,家住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的一个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不甘老死蓬蒿,寂寞一生,毅然弃农从戎,投奔到朱元璋的农民军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毛太华做了百夫长一类的下级军官,并随从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云南归入大明的版图后,毛太华被留下,成为镇滇军人。

云南边陲,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很少有汉族居住。在云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内),毛太华同许多镇滇军人一样,娶了一位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并生育了四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老了。他念念不忘内地,请求告老还乡。由于戍边立有军功,毛太华被准许迁回内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偕妻子王氏、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入湖南,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在这里,朝廷分给他们田产几十亩。数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就迁移到了湘潭县七都七甲定居。七都七甲这个山乡,就是今日闻名天下的韶山。毛太华随儿子清一、清四在韶山生活若干年后就去世了。从此,毛氏家族便在这山清水秀的韶山一带繁衍生息。毛太华,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毛氏家族从第一代毛太华至第六代,没有固定的谱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第七代开始修族谱,定下固定的谱系为: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清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族谱再修,又续订了谱系:

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以后直至1941年,毛氏族谱又经三修、四修,但都没有再续谱系。

在族谱中,还记载着颇为严格的家训: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族谱中规定的家戒则要求戒“游荡”、“赌博”等等。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务农。其第十七代传人毛祖人,又名毛四瑞,就是**的曾祖父。生于1823年,1893年**诞生那年去世。他是一个沉默寡、勤劳忠厚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主要靠种田、出卖劳动力来维持一家的生计。生有二子,长子德臣,次子翼臣。

**的祖父毛翼臣,名恩谱,字寅宾,是毛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他生于1846年5月22日,1904年11月23日去世。娶妻刘氏,生一子贻昌;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张家和贺家。1878年,与哥哥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氏家族的第十九代传人毛贻昌,即**的父亲,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当时**在北京为驱逐张敬尧的斗争而奔走,未能回韶山奔丧。

毛贻昌终身务农经商,而且生财有道。他读过几年私塾。10岁时,由父母作主,与湘乡县唐家圫文芝仪之女文七妹订了婚,15岁完婚。16岁时,为了替父亲偿清所欠债务,迫不得已外出当兵。他把军队给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回家后,还清了债务。17岁开始当家理事。那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毛顺生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他把自家省吃节余下来的稻谷作些加工,白米则挑到银田寺赶集出售,有时也零售给附近的穷苦樵夫和手工业者,米糠则用来喂养架子猪出售。渐渐地,他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算上原有的,共有自耕地15亩,年收60担谷。全家有父亲、妻子,泽东、泽民两个儿子,连他共5口人,除用去口粮35担外,尚有25担左右的剩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家族溯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