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立志出乡关(1)

7.立志出乡关(1)

**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的外婆家渡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姐妹们一块嬉戏,一道去放牛、打猪草等。从6岁开始,他就来到田里帮助劳动。

1902年,**9岁了。父亲把他从唐家圫接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受启蒙教育。塾师邹春培,50多岁。刚入私塾那天,塾师把**引到私塾东墙下放神龛的地方,说:“这是孔夫子的神位,从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进来,都要对神龛作揖,以后,你就会文思达,连中三元。”**马上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先生见状,高兴地对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顺生则有自己的打算:种田人家的子弟,不希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帐,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很明显,毛顺生是想要把儿子培养成为能够继承家业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同旧时所有私塾学生一样,先是从《三字经》读起,接着点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天资聪明,读书很用心,塾师教过的书,他都能背得。由于他自己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一些先生没有点的书,他也能读懂。在学习上,他不需要先生太劳神,因此,大家都叫他“省先生”。

**在读书上不用父亲操心,但是他常常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却使父亲大伤脑筋。有一个炎热的中午,塾师邹春培外出,让塾生们在课堂上温习功课。书读完后,**就提议大家去池塘游泳。塾师回来见学生们赤身露体游泳,以为不雅,便要在课堂上惩戒他们。**拿来《论语》,引用上面的话说,孔夫子是赞成到河里洗冷水澡的。老先生听了,感到下不了台,气着来到上屋场,向**的父亲告状。毛家的家教历来很严,父亲听说儿子带头闹学,同先生顶嘴,格外恼火。他立刻跑到南岸私塾,见到儿子就打。**急忙躲避,夺路而逃。**心里明白,这时候回到家,肯定要挨一顿死打,恐怕连母亲也劝解不住。所以,他决定暂不回家,去县城。这时的**还不到10岁,他在山里转了3天,也没走出韶山冲,实际只离家8里远。父亲托人四处寻找,才在山里把他找回来。后来**回忆这件事说:“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斯诺·西行漫记》)

**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一有争端,总是公开辩驳。比如,父亲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他则常常据理反驳:他引用经书上的话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年纪大的人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会比你勤快得多。

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父子俩又吵了起来,父亲骂他懒而无用。**被激怒了,离家而走。母亲追来劝他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令他回去。这时,他就跑到一个池塘边,恫吓父亲:“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况下,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和解,各自提出了“条件”。父亲坚持要他磕头认错,他则表示,如果答应不再打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这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从这件事认识到,在压力面前决不能示弱,要公开反抗。

1904年秋,**转学到关公桥私塾,塾师毛咏生。1905年春,又就读于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又到井里湾私塾就读,塾师毛宇居。在井里湾私塾,**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在这里读的是《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书籍,但是他不喜欢读这些书,而是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曾背着老师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当时的塾师毛宇居回忆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着看,见我来了,就把正书放在上面。后来被我觉了,就故意多点书,叫他背,但他都背得出来。”(《韶山老人座谈会纪要》)后来,**回忆自己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认为这些书对自己影响很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立志出乡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