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立志出乡关(2)

8.立志出乡关(2)

1907年至1908年,**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样在田间劳动,学会了扶犁、掌耙、扬谷、下种等农活,晚上则替父亲记帐。但是,**的兴趣并不在这里。晚上他很快地记完帐后,就躲进自己的卧室,点起桐油灯,读起书来。父母住在隔壁,总是催他早点睡,第二天早上好做工去。**听到催促声,便用布遮住灯光,继续看着,并且常常读到深夜。精明的父亲很快就看出了他的把戏,反对道:你这样一夜熬掉了多少桐油,一个月下来就是几百文钱,这样下去,还了得?**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小说里有一点很特别,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此困惑不解,询问了许多人也都回答不出来。后来,他分析了小说的内容,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他读完在韶山所能借到的书,还跑到唐家圫,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了一些书来读。其中有一本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这是**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作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书中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这一时期,他还读了另一位改良主义者冯桂芬著的《校邠庐抗议》,此书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表示了不满,并提出了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这些书,开阔了**的视野,激起了他要恢复学业的愿望。但是,父亲对儿子读这类书和小说是不赞成的,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儿子读一些象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有一次因为山林纠纷,他与人打了一场官司,对方本来是没有理由的,但由于人家知书识墨,在大堂上引经据典,把无理说成了有理,而他自己则有理说不清,一片山地就这样被人家占了去。因此,父亲希望儿子能熟读经书,以后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后来,**继续求学能够得到父亲的同意和支持,这也是一个原因。

1909年秋,**复学,就读于韶山乌龟井私塾,塾师毛岱钟(即毛简臣),毕业于法政学堂,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1910年春,**又来到韶山东茅塘毛麓钟家里读书,毛麓钟是韶山冲唯一的秀才,曾在蔡锷部下供过职。在这里,**选读了《纲鉴类綦》、《史记》、《日知录》等古籍,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

这期间,韶山冲清溪李家屋场从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他常给韶山冲里的人们讲述外地的一些见闻和维新的故事。他主张反对佛教,提出“弃庙兴学”,要把柯堂和寺庙的田产拿出来办学堂,而这种学堂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私塾,不拜孔夫子,不读四书五经,而是学一些新的科学知识。韶山冲里的人们对李漱清的论议论纷纷,很少有人支持他。**则是赞成他的主张,并拜他为师,向他问学求教,还经常去找他谈心,了解外面的新鲜事。他们成了好朋友。

这期间,湖南长沙生的一件事,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0年4月,湖南闹粮荒,长沙饥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请愿,要求救济,平价粜米,可得到的却是巡抚的无理答复。饥民们被激怒了,他们冲进衙门,砍断旗杆,赶走了巡抚。饥民的暴动最后遭到了横蛮的镇压,许多人被捕杀。这件事传到韶山后,**和同学们议论了许多天,他把这件事同韶山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象我们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因此,对惨遭镇压的饥民们深感不平。**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认为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些进步书籍和外面世界所生的一些事对刚刚步入青年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特别是他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这本小册子开头一句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书中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这使**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纪伟人毛泽东(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立志出乡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