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王昆仑(13)
是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爆。***受孙中山先生革命主义影响的冯玉祥将军决计倒戈,向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杀个回马枪。正当直奉主力在冀东一线激战犹酣的时候,直系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从热河前线回师北京,与胡景翼、孙岳等共同行动,包围总统府,囚禁贿选总统曹锟,迫使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对此,史称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军自称是北京革命。
王昆仑等一是看到反直倒吴的目的实现了,再是因为自己曾为此出过力,因而他打心底是髙兴的。
然而,王昆仑很快从兴奋的热点冷却下来。不久,他虽然也看到冯玉祥将军将所率部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公然表示倾向南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并把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皇宫。可是冯又以谦谦君子之风拱手出让领导权,违心同意奉系张作霖的势力入主华北,请皖系老政客段祺瑞组阁,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结果,事与愿违,北京政变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这对尚无革命经验的王昆仑而,真是难以接受的事实!更令王昆仑等不安的是,冯玉祥又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这在当时大多数国民党人看来,冯玉祥给孙中山先生出了一道难题。旋即,王昆仑等又围绕着孙中山先生应否北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王昆仑久居京城,深知北洋政府对孙中山先生恨得要死,怕得要命,虽说冯玉祥将军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人格为担保,但他依然为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担心。因此,他无论是从理智还是感,都不赞成一代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与大小军阀、政客共商国是。
不久,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开会商议孙中山先生应否北上,多数人和王昆仑持同一观点,坚决反对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也就是在这次会上,他又获悉孙中山先生重病在身——很可能是肝癌并到晚期,因此,他于心万分沉重之中遥祝导师健康的同时,又增加了反对北上共商国是的分量很重的砝码。同时,他和他的同志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南方国民政府的党政要人是决不会同意孙中山先生北上的。
但是,出王昆仑所料的是,孙中山先生为了迅速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同时也为了“拿革命主义去宣传”,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刻日北上,共商国是。他认为当前“根本之图,尤在速谋统一,以从事建设。庶几分崩离析之局,得以收拾,长治久安之策,得以实施”。不久,王昆仑等又读到了孙中山先生昭示国内外的《北上宣》,他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的主张之后,还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最后,他公然宣称:“本党于此,敢以热诚告于国民日: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王昆仑为其景仰的革命导师的胆略所折服,尤其当他想到孙中山先生不顾病疾折磨,依然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的时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油然浮现于脑海,他禁不住地自语:“天下为公!
王昆仑于折服革命导师北上的胆识的同时,依然没有解除其内心的疑虑。正当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开会商议如何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议政之际,北方政局又猝然逆转,这就更增加了王昆仑等国民党人的疑虑和担心。事的原委如下:
段祺瑞出任执政之后,很快就在执政府中安插了大批的亲信爪牙,并与奉系张作霖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排挤冯玉祥将军及其国民军。苜先,他焊然下令免去冯玉祥将军的陆军检阅使,任命冯为西北边防督办,责令近期班师出塞,移兵张家口。其次,冯玉祥将军虽然愤慨异常,但他内心又矛盾重重。其一,自己搞的所谓都革命落得个换汤不换药的结果,无脸见北上的孙中山先生;二,他由于无力回天,故想效法张留侯退居留坝的办法,去地僻人稀的张家口,一则可以藏拙,再则可以避免参加内战的心愿,遂愤而从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