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2)

19.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2)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2月召见斯诺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看过《红星照耀中国》。***据说他因看过此书而成了\"斯诺迷\",还曾亲自推销过斯诺的著作。其后,罗斯福还曾两次召见斯诺。斯诺对**及其领袖、红军及苏区的介绍,使罗斯福早在40年代初,就预见到有朝一日美国与中国**建立某种关系的可能性。在他有生之年,罗斯福曾做过这种努力。

在亚洲,印度的许多青年学生以\"红星\"作为思想武器动广大青年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后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柯棣华大夫和白求恩大夫一样,就是受\"红星\"的启示来华支持中国革命斗争的。在缅甸,在马来西亚,在印尼,游击队战士从\"红星\"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战术方法。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博士为能借到《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奇书\"的英文原版而欣喜无比。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在阅读过程中,再三掩卷落泪……像我这样落魄如残骸朽木的六旬衰翁,也感到人生中仍然能获取力量,至为喜悦。\"他当即满怀激地写下,\"秋风就缚度荒川,寒雨萧萧五载前,如今得把奇书坐,尽日魄飞万里天\"。读罢此书,他深信,经过十年内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锻炼的英勇红军,将是日本侵略军所难以战胜的。

在苏联,虽然战火纷飞,这本畅销书也没有减弱对人们的吸引力。相反,苏联人民却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受到鼓舞。1943年,斯诺在苏联战地采访了三名参加反纳粹游击队的女战士。当她们被询问怎样学会与纳粹分子战斗时,她们答道:\"我们从一部叫做《红星照耀中国》的书里得到一些主意\",\"那是我们从斯摩棱斯克城里买来的,我们游击队里差不多每个共青团员都读过它。\"此时,那些天真可爱、坚强不屈的姑娘们丝毫不知道站在自己对面的就是此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她们的话使斯诺大为感动。

以上只是《红星照耀中国》在海外风行盛况之一斑。\"红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当然最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国内。

《红星照耀中国》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中译本,是1938年2月\"复社\"印刷行的《西行漫记》。1937年10月,英国的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社按规矩把第一本样书寄给了作者。斯诺把样书拿给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胡愈之看。胡阅后,异常欣喜。在从**地下党那里弄清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有关况之后,他决定立即组织力量把它翻译出来。很快,胡愈之在当时上海抗日救亡人士所组织的定期集会——\"星期二座谈会\"上提出翻译出版问题,大家非常赞同。经协商讨论,决定由参加座谈的王丁青、林淡秋、陈仲逸、章育武、吴景崧、胡仲持、许达、傅东华、邵宗汉、倪文宙、梅益、冯宾符等文化界12位知名人士集体动手,分别承译,以\"复社\"的名义出版。出版资金通过每人捐款及利用社会关系征集读者预约金,并组织一些义务劳动筹集起来。由于大家齐心协力,从1937年12月开始翻译到1938年2月在上海孤岛问世,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其工作效率之高、出版速度之快、装帧设计之精,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是罕见的。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书名有意隐晦含蓄地译作《西行漫记》。因为,此前《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从1936年7月开始,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过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余里的考察旅行,写了不少轰动一时的旅行游记,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些信息及**在西北地区的一些传闻,后来汇集为《中国西北角》一书出版,所以明眼人一看《西行漫记》,就会十分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一部与**西北苏区有关的书籍。复社在翻译出版《西行漫记》中,得到了斯诺的热支持,他不但无偿提供原版书,而且对原著的文字作了稍许增删,并为中译本作序,深地预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