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

8.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

埃德加·斯诺和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是中国人民熟知的老朋友。***1936年7月,就是他们对中国苏区的神奇造访,使**第一次有机会向世界敞开胸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据1998年第4期《党史文汇》上程中原表的《有关斯诺访问陕北的史实补充和说明》一文记载,斯诺去苏区的想法,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北方局的支持;而后他又到上海得到宋庆龄、董健吾等的帮助。1936年3月,斯诺和马海德曾经赶到西安,想通过在张学良处做地下工作的**代表刘鼎的关系去陕北,但未果。7月,他们第二次又去,终于成行。在**中央方面,对接待第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记者,也十分重视,事先做了认真的准备。1936年四五月间,**中央曾收到过斯诺提出的一份问题单子,上面所列的11个问题,就是7月15日,**第一次同斯诺谈话时所回答的主要内容。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了\"对外邦如何态度——外国新闻记者之答复\"。中央常委张闻天、**和博古,以及王稼祥等参加了会议,并了。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录下这次会议对斯诺所提问题的答复,其主要精神也可在7月15日**与斯诺的谈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双方事先都对这次后来显现出历史性意义的会见,做充分的准备。

斯诺和马海德在陕北苏区遇到的第一位重要人物是周恩来。周恩来和蔼地对他们讲:\"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周恩来的话使斯诺当时有点惊奇和怀疑。斯诺原来以为即使允许他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有点限制。但是,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周恩来说的话是诚恳的、实事求是的。周恩来还替他们起草一个旅程计划,上面开列着为时需92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这是我个人的建议,\"周恩来谦虚地说,\"但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需时92天,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斯诺嘴上没说,可心里对这建议却有所保留。实际的结果是,斯诺在苏区花的时间比周恩来建议的还要长得多,而且最后还舍不得离开。

周恩来考虑到他们要步行去保安,路途遥远,便各送他们一匹马,他还了一个电报给在保安的**和其他干部,告诉他们斯诺等即将到达。

窑洞里的预家

保安,四面环山,当时仅仅是一个不足四百户,房屋不足百间的小县城。但它却因曾是中国**的府而中外闻名。在保安的城墙口,斯诺和马海德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半数以上的中央委员和几乎所有在保安的政治局委员都出来迎接他们。欢迎的群众打出横幅标语,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外交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外宾\"。虽然早在中央苏区,**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就设有外交人民委员会,但那时的工作,只是对外宣和研究国际动态。在斯诺他们来苏区之前,苏区只有奥托·布劳恩(即李德)一个外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斯诺他们的到来,使苏区的外侨增加了200%,外交部(当时的所谓\"外交\"是指苏区以外的一切事物)安排他们住在外交部招待所(实即几间平房、一个小院)。

到吃晚饭时,一个面目清癯,身材比一般中国人高,稍显佝偻的人来了。他目光炯炯,嘴唇宽厚,眉毛高耸,结实的下巴上长着一颗明显的黑痣,匀称的脑袋上留着长长、浓密的黑。他就是**,斯诺凭直觉感觉到了。**用劲地同斯诺握了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了几句。他告诉斯诺:先熟悉一下周围环境,同别人谈谈话,待认清方位后,再去见他。说完就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暮霭中散步去了。斯诺感到惊愕,蒋介石悬赏25万元要他的级,死活都成,他怎么毫不介意地到处去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一借斯诺向世界敞开胸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