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四章心灵磁场的正向思维(7)

40.第四章心灵磁场的正向思维(7)

善有“大善”和“小善”之分。朋友手头紧,找上门求你帮忙,仅仅因为他来求你,你就同他,不假思索就出钱相助,表面上看你是帮了他,实际上是害了他。迁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这是“小善”,你关爱和同他的方式不对,是帮他的倒忙,让他越陷越深。

朋友找上门来借钱,求你做他的连带保证人,这时,先你要问清楚事的来龙去脉,要认真调查,如果是由于他做事不检点,乃至挥霍浪费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那么你应该明确告诉他,这钱不能借,而且,你还要劝导他正视眼前的困难,接受教训,重新振作起来。

稻盛先生在这方面也有过亲身经历。在战争时期,有个人曾经给稻盛父亲帮过大忙。有一天,这人的儿子去找他。那时,京瓷从中小企业开始有了起色。他来到京都,对稻盛说,他现在很困难,想借一些钱。

因为稻盛听说过他父亲对自己父亲有恩,于是就把钱借给他了。但是,稻盛既没有让他写借条,也没有问他的还款计划。他觉得那人的性格不可靠,表面上是借钱给他,实际上是送钱给他,压根儿没有打算让他还钱。

后来,稻盛也没有催促他还钱,一次也没有。而他呢,也从此没有回应,“没还钱,对不起”,连这样的电话也从没来过。但是,由于稻盛先生一开始就不准备他还钱,所以也并没为此而烦恼。

稻盛先生说:“到现在为止,别人向我借钱的事有过多次。因为年轻时我考虑过这样的事,所以,名义上是借,实际上是送,这种况是有的。但是,以必须还钱为前提,我才肯借出,这种形一次也没有。”

因此,做了好事没有好报、反而遭人背叛的事,稻盛先生我身上一次都没有生过。有一次,一位公司员工的父亲遇到了麻烦,他们父子俩一起深夜来到他家。那时他刚四十出头。当时,他仔细地询问了事的原委,最终断然拒绝了那对父子的请求。

“伯父,我把钱借给您是会害您的。我也许不了解您现在困难到哪个地步,但我还是不能答应您。伯父,您要挺身接受您现在面临的苦难,必须承担得住才行。”另一方面,稻盛先生也觉得自己有些冷酷,但是当时的决断没有错。

那位公司员工现在已是京瓷的干部,从事海外营业方面的工作。他爸爸从那以后也重新振作了起来。他还跟别人说,应该感谢稻盛先生,多亏了那时对他的帮助和鼓励。

如果唯唯诺诺、有求必应,借钱给他,这是种“小善”,这种“小善”会把自己牵连进去,弄得自己也很狼狈。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用事,判断的基准是“大善”还是“小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时候,“自私”这个词也被作为了市场的一部分,“主观为己,客观为他”的逻辑也成为市场经济内生机制的核心,这也是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机制设计的基础。

但现实中,企业的员工往往只做到了“主观为己”,而没有做到“客观为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中国很多展型企业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资金缺乏,不是业绩增长,甚至也不是制度建设,而是如何激已经满足“有车有房又有钱”的中高管接下来的二次创业心态。

只有利己,而没有利他,至少在主观上不能让工作的激持续,马斯洛早就为我们证明了人的五大层次需求,要想留住“好员工”,帮助他们现“利他”的乐趣,也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是志愿者在近两年的兴起,企业家如果懂得志愿者行为对于志愿者本身的价值,就可以真正懂得“利他”在企业经营中的价值。

稻盛先生在1997年剃度出家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在俗世当中追求利润、追求成功的,而佛家的理念却是放弃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专心向佛。日本国内外都有很多人说佛教和企业经营盈利也许有很大的矛盾。

对此,稻盛先生解释道,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我在企业经营当中也经常要求员工帮助他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0.第四章心灵磁场的正向思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