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1)
第一节知行合一
什么是与人为善?舜在年轻时,在雷泽湖边,看到很多打鱼的年轻人,都选择好的地方捕鱼;而老弱之人无法与他们相争,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捕鱼。
舜生怜悯之心,也去捕鱼,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人看。他看到互相争执,不相礼让,不说他们的过失;偶尔见有互相谦让,他就大加赞扬。
这样过了一年,由于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礼让。舜有大智慧,为什么不用教开导大众,而以身作则?因为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自己做不到,没有人相信。
稻盛和夫先生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中传身教,知行合一,如何让全体员工都明白并践行“业精于勤荒于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远离伪私放奢之患,克己复礼存仁,这一章将为其逐一揭开神秘面纱。
稻盛和夫先生在企业中推行的“稻盛哲学”,其实道理都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对大多数人而,这些内容和词句早在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但对今天的学习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第一反应往往是轻视、不以为然。
这个世界上的学问分两种:一种是知的学问;一种是行的学问。所谓知的学问,就是知难行易的问题,比如小偷开保险柜的箱子,知道密码很困难,但是一旦知道了密码,开箱就很容易。所谓行的学问,就是知易行难的问题,比如稻盛先生所讲的六项精进,大凡涉及个人修养方面,通常都属于这一类型。
正因如此,稻盛先生才会说:“重要的不是把名名训装裱在镜框之中,高悬于家壁之上,而是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他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在生活、工作中践行那些理念。
稻盛哲学本质上不是知的学问,而是行的学问。稻盛和夫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知行合一。稻盛和夫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实践的,而且是提高心智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精进”——竭尽全力拼命工作。
而在六项精进当中,稻盛和夫又特别把“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放在第一条。他说:“想拥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工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取得企业经营的成功或人生的成功。”“不愿勤奋工作,只想轻松舒服,那么企业当然经营不好,美好的人生也无法实现。”
在稻盛和夫眼里,拼命工作不仅是事业成功与人生美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自然界所有生物被赋予的义务。比如,在环境严酷的沙漠里,一年仅会下几场雨。有些植物乘着下雨的时候,迅速地芽、长叶、开花、结果,然后枯萎,生命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周。它们把种子留在地表,以待来年下雨时再次芽,尽管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周,但能不断繁衍下来。
稻盛和夫不仅是这样认为的,更是这样做的。他27岁创办京瓷,虽然一开始对经营一窍不通,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支持他的贵人蒙受损失。
因此,他拼命地工作,常常从凌晨干到深夜12点,甚至到次日凌晨。刚开始的时候更是身兼销售与技术的重担,经常是白天出去跑业务,晚上回来做研。他不仅要求自己这样,也要求公司的员工们如此。
由于长期加班加点,员工中传出这样的声音:“照这样拼命,身体能吃得消吗?”
于是,他召集干部开会,说道:“我虽不太懂企业经营是怎么回事,但可以把经营比作马拉松,是长距离、长时间的竞赛。我们是初次参赛的非专业团队,而且起步已晚,包括大企业在内的先头部队已跑完了全程的一半。反正我们是无经验、无技术的新手,出又晚,倒不如一上场就全力疾驰。”
接着又说:“大家会说,这样蛮干,身体会跨。说得没错,要用百米赛跑的速度,一口气跑完马拉松全程,当然不可能。但新手迟又慢跑,就更加毫无胜算,我们至少得尽力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