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2)

63.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2)

他就这样说服了员工,自创业以来,始终“全力疾驰”,一刻不停,展再展。***也正因这样的付出和努力,京瓷才能一路狂奔,赶上一拨又一拨的同行,最终独占鳌头。

稻盛先生认为指导企业长盛不衰的“经营的要谛”决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道理,而是要慎重坚实的经营。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保护员工,为了企业的生存,经营者决不能示弱,要有坚韧好胜的性格和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为了企业的长期繁荣,经营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小心谨慎,要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境。

同时,经营者不能只顾自己个人的私利,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而必须考虑员工、客户、交易对象、企业所在社区等等,必须与企业相关的一切利害关系者和谐相处。必须以关爱之心、利他之心经营企业。

很多企业之所以垮台,并不是因为外界的经济变动,即“他律性”的原因,而是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即“自律性”的原因,是经营者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自毁长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但是否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呢?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dna,“知”和“行”就是dna的双螺旋,人活着就是不断地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行的不断转换——“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学习德鲁克思想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学以致用;修习稻盛哲学更不能碌于为,而要考虑省悟和思辩,使其充实我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现在很多的经营者都注重由知到行,强调执行力,但很少关心怎样由行到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除了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除了张瑞敏总结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模式,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可拷贝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管理理论,为企业持续展提供动力源泉呢?

如果企业要基业长青,经营者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由行到知”。而在这一点上,稻盛和夫先生是“由行到知”的典范,他是通过光明大道到达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主义优美结合的典范。

实践出真知,坐而论道,空谈误国。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每天竭尽全力、拼命地工作。同时,如果要人生幸福美满,那么每天也必须勤奋工作,这是先决条件。

对于行,稻盛先生强调“现场有神灵”,经营者必须时而在前线与士兵生死与共,时而返回后方阵地,斟酌作战方案,如此往来于前线与后方,才是杰出的领导者。而现在很多的经营者往往以为“功成名就”,便不再冲向前线,仅以依原先的固有经验做出决策,这样企业经营失利便在所难免了。

通过身体力行、省身思辩,自然就可以将稻盛哲学修炼成自己的“知”,这个“知”不同于最早的“知”,是“新知”,是“提升心性、转识成智”,是个人价值的再提高。

这样知行合一的的典范对于企业家、对于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对渴望成功的有识之士,对于一切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的管理者,都有莫大的、难以估量的参考作用和示范价值。

第二节业精于勤荒于嬉

“业精于勤,荒于嬉”。企业家的勤奋,事关责任心、事业心、工作毅力等品质优良的根本系质,是企业家必备的品质。如稻盛先生那样“为工作而倾倒,迷恋上工作”“让自己所有热和能量都能在工作中去完全燃烧”。

日本式管理曾经一度受到全球的注目,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很难了解日本的员工为何如此为公司卖命。因此,很多观察家都下了一个结论:日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管理体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适合中国人的经营术(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3.第六章以身作则的垂范效应(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