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多情未必不豪杰(7)

132.多情未必不豪杰(7)

看戏察风

延安特产秧歌剧

载歌载舞的秧歌剧是陕北高原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延安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们因地制宜,借这一当地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入了“大生产”的时代内容,宣传抗日救国。其中一出《兄妹开荒》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堪称新编秧歌剧的佳品,成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硕果之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文艺创作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秧歌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样式,在陕甘宁边区十分活跃和普及,许多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投身其间。当时,诗人艾青在中央党校担任了秧歌队副队长。队长是中央党校的副教务长刘芝明,周而复、朱丹都是秧歌队队员。这支秧歌队很活跃,演出了周而复写的《牛永贵受伤》等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艾青还在延安的新市场附近和青化砭等地,兴致极浓地观看了载歌载舞、粗壮有力、节拍明显,充满劳动者健康和愉快的农民秧歌队的演出,并为其适合现实生活。群众趣味所要求的,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手法所倾倒。诗人热地称赞延安新秧歌剧:“真是一种群众的喜剧。在我们的每个剧里,贯串着人民的觉醒、抬头、斗争和胜利。”艾青在对新秧歌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44年5月写了《秧歌剧的形式》,提出从秧歌剧剧本的内容到形式,从秧歌队的组织到演出,都是最富有群众性的东西。

这篇文章表前送给了**,**读后给自己的秘书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对《秧歌剧的形式》表示高度赞赏,称其“可起教本的作用”,还建议印成小册子。1944年6月28日,《秧歌剧的形式》正式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面。**在一个晚会上见到艾青时说:你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你应该写三十篇。

1944年春节后的一个晴朗早晨,延安小砭沟总政干部休养所内阳光明媚。一排大窑洞前面的平场地上,由十几条长板凳围成剧场,观众有30多人。身穿灰色棉大衣的**就坐在西边的一条长凳上,正乐呵呵地看演出。台上正演着反映边区人民热劳动和自由愉快生活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唱得好,演得也生动,观众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不时哈哈大笑。

《兄妹开荒》主演之一王大化,因在此剧中的成功表演,可谓誉满陕甘宁。1946年他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夭逝,以致引起全国各个解放区的震动、悲痛、哀悼。经**的批示,王大化所在文工团及当时的黑龙江省主席阎宝航为他立碑建墓,次正式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以纪念他为陕甘宁边区人民作出的卓著贡献。

1944年5月24日,**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了秧歌剧,他对学员们说:“文化上你们还要学会演戏,扭秧歌,还要学会唱歌,唱黄河大合唱、小合唱,等等。政治、经济、文化,是我们延大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学好,要会做这方面的工作,要为实际服务,不搞教条主义,不脱离实际。”

“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

**虽然对京剧有特殊的感,但他也同样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凡是到武汉时,他总是要看着汉剧、楚戏,听听湖北民歌。对于黄梅戏,他同样喜欢。湖北省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源地,一些传统剧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做俱佳。

1958年,**南下,住在武汉东湖客舍。一次,他问梅白:“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听后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的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把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请到武汉来了。梅白同剧团的人商量,该拿出什么节目?有人说了新剧目,有人说有《张二女推车》这类传统剧目,就怕说是黄色的,是低级趣味。梅白如实向**说了。他哈哈大笑:“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梅白讲了于老四和张二女恋爱的节和与此有关的几个传统剧目。**忽而严肃起来:“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土里土气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当夜,**在洪山礼堂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开始,他要梅白当“翻译”,后来便聚精会神地看和听,不断点头微笑,称赞:“有意思”、“有风格”……而一些机关干部看了,说不该拿这种东西“亵渎”主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毛泽东的情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泽东的情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2.多情未必不豪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