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3)
母亲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孩子们从母亲的表可以看出,她在为自己的家庭有这么多有学识有才干的人感到自豪。两个孩子听了母亲的讲述,对祖母充满了敬仰,对舅舅们非常崇拜,对哈尔滨那样的大城市充满了向往……
丽南到凤城时五岁。她生着一张圆圆的白净的脸盘,脸上嵌着一双大而机灵的眼睛。夏天穿着小洋裙子,冬天穿着呢子小大衣。她随父母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由于是从大城市来的,家境又较富裕,她的穿着打扮说话都不同一般,教会大院的人们都喜欢她,孩子们也喜欢和她在一起玩。
不到上学年龄,她就在教会小学上了学。他们上午上课学习,下午在菜地里拔草、捉虫,嬉戏玩耍,晚上在大后院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这里没有高耸的楼房,没有林立的烟囱,没有枪炮声,没有汽车的喇叭声,也没有广播的乐曲声……在这里,夜,无比宁静,风,无比柔和,周围显得异常空旷、安谧,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孩子们玩累了,就坐在石阶上休息。他们仰望天空,看到黛蓝色的天幕上,布满了晶莹的星星,整个天空是那么纯净、美丽。他们看着星星,星星向他们眨着眼。他们伸出一只只小手,想去数清那无尽的星星,但怎么也数不清。有时,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星星却像是有逊于月亮的光辉而羞涩地躲匿起来了,偶尔有几个胆大者不愿服输,还挂在天空中,想和月亮争辉。月亮在缓缓移动,有时隐没在云层里,不一会儿又露出了笑脸。无边的苍穹是迷人的,又是神秘莫测的。面对着茫茫宇宙,孩童们提着各种问题。丽南在问:“天空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星星、月亮为什么会光,又会隐没?人为什么不能到星星和月亮上去?……”孩子们谁也回答不出这些问题。
童年,他们就是这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无穷无尽的欢乐拥抱着他们。
1949年,这小城和全国一样,解放了。解放军开着汽车、坦克,扛着机枪大炮,排着整齐的队伍进驻凤城。全城人倾城而出,夹道欢迎。汽车上挂着大红花,系着大红绸子,人们把剪好的五颜六色的纸屑不断抛撒在汽车和解放军的身上。晚上,有不少解放军住在老百姓家。教会大院里住的解放军最多。解放军除了帮老百姓干活外,对小孩子显得格外亲切:讲战斗故事,教革命歌曲,领他们到大部队去看电影……解放军要走时,孩子们还真是恋恋不舍。
小城刚解放,显得异常热闹。一队队秧歌队、腰鼓队都化着妆,穿着一色的白布上衣,腰间系着大红绸子长带,扭着,敲着,庆祝小城的解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两边观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丽南这些小孩子们,一听到街上敲锣打鼓就争着抢着往大门外跑,去看热闹。
凤城一解放,丽南就到人民政府办的小学读书。她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在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下茁壮成长。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有意义的大队会活动,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使她幼小的心灵,对祖国,对革命有着一种神圣的和无比崇敬的感。
丽南非常爱读书。《高玉宝》《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娅的道路》……书中英雄成长的道路、不朽的事迹深深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她越读书越离不开书了。教会大院里,人们很少再看到她去玩耍,而是看到她捧着书坐在小院的树下专注地读着。
小学毕业后,她升入凤城第一中学读初中。这是一所很大的完全中学。学校规定,学生不管家近家远,一律住校,晚上上晚自习。晚自习时,前后两张桌子一合,四个人围在一盏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下学习。自习时,教室里非常安静,每个同学都在埋头看书、做作业。偶尔有老师到教室里巡视一下,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到晚饭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借书,可以到阅览室阅报看杂志,可以到操场上打球翻杠子……
学校阅览室很大,订有全国各种报纸和杂志。丽南是这里的常客。《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是她最喜欢读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