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记美女作家备忘录(1)

1.后记美女作家备忘录(1)

1《艾琳简历》

有的时候你不能不相信一篇小说也有它的命运。我在1998年12月写了《艾琳简历》,自以为是一篇说得过去的小说,而篇幅合适,三万字的中篇是许多文学刊物钟爱的长度。我兴冲冲把它拿给一位向我约稿的编辑,我们是十多年的朋友,佰是却遭到了退稿。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这篇小说有影射之嫌。之后这篇小说就像女主人公艾琳本人一样走上了颠沛流离的投稿之旅,先后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五家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编辑部,无一例外都是退稿。这在我的写作生涯里也算创了记录。不过各位编辑给我的退稿理由却各不一样,我当然清楚他们真正的担心所在。事到了这个地步就有点儿有趣了,我太没想到与\"70年代出生的作家\"有关的话题竟然如此敏感。不过就是一篇小说,再怎么样不过是一个虚构文本吧,我这样想。平常我真不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基本受一点挫折便会转身走掉,但这一次我有点儿一反常态。我还是比较有把握自己对一篇小说的感觉,所以我把这篇小说给了《十月》。多说一句,《十月》在1995年表我的小说《编外》,那是我这一轮写作中的起步之作,当时我的名字对于文学刊物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艾琳简历》经过了一年多的旅行,终于在2000年第一期的《十月》表出来,它合法地进入到读者阅读的视野。

2影射

因为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被当成问题提了出来,所以我肯定不应该回避。

我一向很不喜欢小说作者或者他身边知的人出来解释这个小说的由来,什么节是由什么真人的什么事或者事演变而来的,这很没意思,倒也不完全在于会引起一些什么节外生枝的麻烦,最主要的是这样一来很可能会损害一个小说的神秘感。我始终认为小说也跟人一样具有自己的魅力,那是一种品质,一种个性,一种神韵,也是一种不可说的独特性。最好不要去多作解释,一解释就俗了,常常说

不到点子上,或者多生歧义,或者干脆把它给定义死了。小说中真正的好感觉应该像品茶一样自己去品去体会,说又能说出些什么?弄不好反倒是画蛇添足。

好多次有人当面问我,你写的艾琳是不是某某某?第一次听这样问真让我措手不及。我赶紧说不是,真的不是。我非常慎重地作出解释,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就怕语失当,让人误会,同时又不便解释太多,怕反而越描越黑。有意思的是几个月之后,《艾琳简历》被新改版的《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再被提及同样的问题时,艾琳的人选已经变更成某某与某某。我仍然对他们说不是,真的不是。再几个月之后,我回江苏去,有一个记者问我:\"你写的艾琳是不是某某和某某某?\"这两个名字带着陌生的音调在空气中盘旋,是我此生头一次听说。我这样讲了出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现查了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版《汉语成语小词典》,含沙射影:传说中有一种动物叫蜮,常在水中含着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我想照道理讲如果你的写作没有确实地针对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人的具体事,那就不应该被归为影射。可是我这样说听上去也就像是一面之词,并不能把自己真正摘干净。那么我就干脆承认了吧我把从水边经过的影子有一个算一个不管有没有湿鞋的都用沙子喷射了。不过我真没什么恶意,当然也说不上有啥好意,好玩罢了,游戏而已。我只想把自己耳闻目睹的自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算得上鲜活有趣的文学景象以文字的方式录下来,毕竟也是热闹一时、喧嚷一时的啊,而且不可重复,不想看到它那么快就从公众的视野里烟消云散。假如无意中得罪了哪位,或者有人感到被伤害了,那我就在这儿真心向他或她说声抱歉。

3《艾琳访谈录》

一种意犹未尽的绪,2000年夏天最炎热的天气里我开始写《艾琳访谈录》。因为我供职新闻周刊,每天上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采访和看报纸。采访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这一行里谁都清楚除了上面布置的和对方邀请的,所有的采访都需要记者在事前和事后做许多跟访谈内容完全不搭界的事儿。尤其是就某些重要的或者十分敏感的问题采访某部门和某位身居髙位的人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先要在电话里赔尽小心,要候对方的时间以及心,你要曲曲折折找到他们所在的地点,你要得体,你要机智,你要简捷,你要见好就收,这样有可能还有下回。这还算好的,常常你第一个电话打过去你就被彻底拒绝了,要不就是你忙了一圈但你得到的内容跟你想要的不沾多大边儿,接受你采访的对象根本听不见你的提问,他像开了闸一样按着自己的思路一路说下去,你还不能轻易去打断他。这是我十六年如一日的口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很占时间的一部分,我真是百炼成钢。有的时候我站到对而去审度自己的生活,对做这个行业的人会油然生起一种怜惜之感。别看到处都活跃着记者们踊跃的、不知疲倦的身影,其实他们是真正将自我与自我感觉等等置之度外的人,所以他们一个一个成了冷眼观世的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美女作家(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美女作家(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后记美女作家备忘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