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戏仿随笔(2)
艾琳经常受到批评的另一方面是她小说里的性描写。***有许多人,尤其是男人习惯用性来给艾琳小说中所写到的一切作注解,他们在艾琳小说里寻找对他们胃口的东西。当他们现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少时,他们对艾琳的小说进行抨击和期笑。这几年艾琳完全看清了他们这一手,她淸楚反对自己的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讨厌她,而赞赏自己的也未必真的读懂了。她知道了误解和误读让这一切顺理成章,因此她变得宠辱不惊了。有人评价这两年艾琳的小说飞快成长和成熟起来,义琳认为先是她自己而不是她的小说飞快成长和成熟了起来。
艾琳小说中涉及爱的部分很多,几乎到了每一篇都是爱故事的地步。不少人感兴趣这是不是她的亲身经历。不是,她说。但是更多的时候她的回答模棱两可。她甚至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误解她,因为误解会使她魅力无穷,误解会使她的小说畅销。有的时候艾琳把魅力和畅销看得比什么都重,所以她成功得很快。为了出名艾琳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名声的,这让比她年长的人觉得她不可思议。
艾琳对男人的态度其实远没有她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积极。在小说里她富于激,是一个容易导热的女人,而且有着男人喜爱的弱点,她轻信注重**和物质享受经常心甘愿地受骗上当,而且只要有一点点爱就可以放下和抛掉一切。而在现实生活中艾琳是一个有空虚感的女人,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抑制的品性。当她的心灵已经生出翅膀向着某一个吸引她的人飞去,而她的身体却会不同步地处于某种警觉和收敛的状态。她对男人的依赖也是暂时的,有时仅仅是片刻之需。她在选择爱对象时相当挑剔,完全不像她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开放随便。所以一个男人假如以为可以轻易地走近她那正好说明这个男人对世界精密的一面缺乏把握。她常常是怀疑男人的,认为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对你有兴趣时一套对你没有兴趣时又是一套。她认为这也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也就是说女人身上也有相同的毛病。如此,艾琳对女人的看法也好不到哪里,她认为女人虚荣唠叨脆弱小心眼儿,同性友谊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没有像性吸引那样有动力可持续的保障。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艾琳不是一个同性恋者。所以她不用担心自己被推向**的二重性领域,据杜拉斯说那是十分危险的。
艾琳喜欢小说中的爱,不在于它是变化的而且随时随地可以任意改变,关键是小说中的爱可以不负责任。艾琳爱死了那种可以不负一点责任的事,可惜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少了。小说中的爱恰是一个美丽的例外。艾琳相信真爱她的读者肯定也正是因为喜爱她这种不负责任的精神,那样她跟他们就是同一路人。只有同一路人才能真正相互理解,才会惺惺相借,投意合,而且他们彼此并不在乎是男是女。
总的来说艾琳对这个世界是悲观的。到今天为止她才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两轮还没活满,但是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她一次又一次看到身边的人经历死亡。艾琳看着他们一个个从她和他们共同熟识的世界上走掉,去了一个她无法想象的地方。没有人能够告诉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没有人能够向她描述死亡后是否还有一种能够持续下去的生活。那么时间又怎么了呢?时间是否也随着每个生命的死亡而一点点
地死去?那么得积攒起多少个体的死亡才能让时间彻底地死去?艾琳在面对这些宏大的问题时总是漫无头绪,百思不得其解。她没有能力用小说去阐释它们。它们对于她是真正的宏大叙事,艾琳认定自己尚不具备这个宏大叙事的能力,她还没有糊涂到去说自己完全没有把握的事物。
所以艾琳把一个小说家的眼光投射到更亲切也更容易把握的日常生活之上。光线、温暖、**、房间、身体、世俗、香水、酒吧、牛奶、灯泡、街道、咖啡、人等等是艾琳喜爱的词汇,也是她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她热心地用文字去描绘她感受和意识到的世俗生活,尽管其间充满了想象和虚幻的成分,甚至谬误可笑。在小说里她显得无比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好感。但实际上,艾琳清楚自己是一个远离生活的人,她认定人生就是一场无奈,她认同大文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所说的: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一个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艾琳甚至要为她父母未经许可就把她带入这个浩大无当的世界向他们索赔。可惜他们不过是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不懂\"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且缺乏必要的幽默感。从她母亲的身上,她看到了一个女性生命的可悲。就像杜拉斯所说的\"许多女人无缘无故把电灯和煤气票保留达二十年时间,只是为了时间、用途、过去多少岁月保存下来,这样的事是常见的,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留下\"。艾琳的妈妈正是这样的,所以艾琳觉得她是非常可悲的。艾琳不想像她那样度过一生,所以她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