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第六十二章大政奉还(4)

429.第六十二章大政奉还(4)

(没错,这才是绝不可忘记的……)

明亮的房间内充满了永井竭力抑制的哭声。

有人认为庆喜的大政奉还只是一次小小的政策失败,也有人认为这是无比聪明的庆喜所下的一记“先手”。

如此一来,很多推测都能成立,例如大政奉还这一日本特有的革命回避策略不过是人间政治的手腕,而最先提出这一策略之人便是土佐的坂本龙马等。

但即便如此,人的成长也不可缺少各种“理应如此的人际关系”。

不用说,龙马起初接近胜海舟是为了将他一刀斩杀。但他反而成了胜海舟的徒弟,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彻底生了变化。

而永井尚志与胜海舟志同道合,都在为了创设日本海军而努力。他担任勘定奉行时为幕府的财政殚精竭虑,担任京都町奉行时亦曾妥善处理田中新兵卫等人的刺客事件,故而被举荐自大目付升至了若年寄。

胜海舟与永井之间也好,庆喜与永井之间也好,包括与直至最后一刻仍将新政府视作奸人而拒不服从的榎本武扬之间也好,彼此间都存在着相通的感与思想纽带,这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当时的浪人武士,第一个倡导大政奉还之人或许确是坂本龙马,但很明显,有人曾向他暗示大政奉还的可能性,至于此人是谁自不待。

直接暗示之人是胜海舟,而他的身后还有永井和庆喜。不,倘若庆喜不作此想,此事终究无法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得不说,庆喜心中的“水户精神”是具备成功条件的。

而且,在水户精神的映照下可以看出,庆喜“为何奉还”这一观点,与世人眼中的奉还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兵制逐渐齐备,列强开始相信开国,民政也变得前途光明。正因如此,代表长州的桂小五郎(后来的木户孝允)才会作出如此分析:

“他(庆喜)的胆略犹如家康再生。(中略)关东政令一新,军制改革令人惊羡,幕府不仅没有衰退之气,反而不断地再度复兴。”

因此,可以说庆喜的想法与世人的担心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如何,新帝掌握在过激的廷臣手中,若有意外灾害波及新帝,该如何是好?庆喜以皇室为重,心中对此充满了忧虑。

但若要一举肃清京都,使用武力便不可避免,如此一来,自然会危及新帝。因此,必须先行查明为了促使密诏下达的胁迫之手是否已伸向新帝身边……基于如此想法,庆喜对永井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当然,永井也明白庆喜“以天皇为绝对”的心境。正因如此,他听闻此才会不禁落泪。

于是,他开始针对密诏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其认真程度与原市之进生前不可同日而语。

尚未成年的新帝对应该讨幕还是佐幕自然是毫无主见,最终恐怕还是通过表面上身为其外祖父的中山大纳强迫其钤盖玉玺。

事实上,关于此事,坊间有传闻称:“中山大纳告知新帝,如此如此方有益于国家。新帝被迫手持玉玺,颤巍巍地盖下大印。”

当庆喜命永井尚志进行调查时,事态尚未展到这一地步。

不管是岩仓也好,还是出入频繁的志士们也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犯下了如此重大的错误,是无视至高天朝的荒谬行为。

“随时皆可用强。”

他们怀着如此简单的想法,大概是认为辅弼的职责便是令天皇准许臣子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便等同于已经决定了。岩仓心中充斥着传统的权力**,认为此时应该动用萨摩和长州的兵力,击溃幕府兵力,以为此举才是有利于朝廷的最佳方案。他正在等待这个时机的到来。

这个岩仓具视可称得上是非同寻常的公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仿佛战国时期生于主公身畔的谋臣一般……他便是如许人物,少年时代他从来不顾学问,总是在学问所下将棋。当别人问他为何不学习时,他如此答道:“我已经领会了春秋的大意,又何必拘泥于字句呢?”而为了生计,他甚至曾若无其事地将房屋抵押给赌徒,借此赚取抽头儿钱。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29.第六十二章大政奉还(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