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第七十章战乱未止(3)

479.第七十章战乱未止(3)

但打必胜之仗究竟是否为名将所为呢……

于是上野山就此沦陷。***那些意欲贯彻悲怆信念的人们血流成河,壮烈牺牲。根据天野八郎的手记记载,弃尸六百有余,伤者不计其数……

彰义队的战斗是何等惨烈,此处已无法描绘。总之,如此一来,庆喜的“恭顺”上便多了一道伤口。

对坚决贯彻国体尊严的人们而,这道伤口绝对非同小可。官军将“蛮不讲理”的贼名强加于彰义队,却意外地令国体本身溅上了污点。而在物质上德川家原本或许能够保留一百万石的俸禄,也因此减到了七十万石。这一算计应加以注意。

陆上有彰义队,海上有榎本的逃脱——只需冷静地玩味这两个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即可。榎本等人也好,彰义队也好,只要他们无法将对手视作皇军,便不会停止抵抗。

“挟天子而入歧途!”

绝不能默默地屈服于如此行为。纵然这种想法之中存在极大缺陷,但仅仅加以责备也是无济于事的。

不,萨、长之间已经开始对此进行反省,年轻的明治天皇的双眸也在熠熠生辉。倘若此事并非生在日本,而是生在欧洲,则上述两件事一定会被大肆宣扬,庆喜的愿望也将彻底化作泡影。大东亚战争时的山下奉文1[1山下奉文(1885~1946):日本陆军上将,战犯,多次对平民进行屠杀,1946年在马尼拉被处以绞刑。

]和本间雅晴2[2本间雅晴(1887~1946):日本陆军中将,战犯,以在菲律宾蹩脚地击败麦克阿瑟后被其蓄意报复出名。

]被毫无争议地处以绞刑——想想这个例子便可明白。

总之,虽然生了两起抵抗事件,德川家仍以七十万石大名的身份留在了骏府,由此可见日本国特有的反省的强大。

在任何集团中,既有良心,也存在企图顺应时代潮流的效仿者。不,这些集团行动的双方面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清晰脉络,互相影响着四周的事物。

就结论而,西乡深体圣意,救了庆喜,而黑田清隆3[3黑田清隆(1840~1900):日本第二任内阁总理大臣。

]则将榎本武扬从北海道救到了天皇膝下。

西乡和黑田均为萨藩出身,而对此事感到最为欣喜者之中便有长州的木户孝允(桂小五郎)。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构建了明治天皇伟业的基石。而站在更高的境界来看,可以说,这才是日本传统的天地公道,因为其中流淌着致力于寻找这种公道并鼓舞人心的水户雄浑的精神。

总之,彰义队在上野的惨败绝不会简单地仅以这一局面下的惨败告终。以此为契机,以会津为中心的奥羽诸藩顺势整装,愤然而起。

庆喜绝对恭顺的态度虽然也令他们有所反省,但先入为主的强烈憎恨之使他们异常愤慨:“是他们蛮不讲理攻打过来的!”“怎能束手挨打!”最终,固执的武士之道和本能的自卫相连,对官军的反感深深地扎入了众人心中。

在以会津为中心的奥羽诸藩之中,有很多人认为,在将戊辰战争视作战争之前,先必须将其视作“政治”。

身居天皇膝下号施令者是官军,随意违抗其意者皆为贼人。这种形式化的皇宫争夺战是正要面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日本人的理性所无法接受的。因此,倘若官军之中存在哪怕极少的一些关心“政治”之人,那么好不容易才实现的江户无血开城,便不应该如此急于毁灭彰义队。

显而易见,倘若彰义队败北,愤愤不平的旗本自然会分散到东北地方一带。与其如此,倒不如将这些愤愤不平的病菌悄悄封闭在上野山中,向他们慢慢渗透圣虑的宽广及五条誓文所宣扬的朝廷传统。

然而,这些都被企图利用时势的冲动和大村益次郎富于西洋式智略的作战头脑彻底破坏掉了。

在诸外国眼中,明治以后的日本十分好战,被指责为军国主义。事实上,最初的好战萌芽便出现在明治元年(1868年)的戊辰战争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德川庆喜 最后的幕府将军(上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79.第七十章战乱未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