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第十章善德庙之旅(5)

54.第十章善德庙之旅(5)

他们出去的详细况如下:他们的小队人马在8月21日骑着骆驼向东南方进,目标指向卡拉—那林山系。***该山从北方隐然可见,犹如一个有谷地穿过的开阔高原。但在南方,它的众山峰几乎没有高出地平线,在多山的乡野道路缓缓向下通往谷地入口,那里有一个蒙古哨兵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盘问。地面沙子很多,沙丘高约20米。几间老房子已经人去房空,居民显然是被沙子赶跑的。

狭窄的谷地中满布着寸草不生的黑色石头,行进十分艰难,当暮色完全被黑夜吞噬时他们才在杜苏鲁安泉边建立了营地,该泉的溪水在10米之外就消失在沙子之中了。泉的附近还有一顶蒙古包和一顶帐篷。

第二天他们在东南方通过了一个山口,山口之上有一个敖包——达马托伊敖包——上面有木刻藏文,北坡很陡,但南坡却很缓——要是南北调换一下就好了。谷地两侧危岩耸立,植物稀稀疏疏,不时还可看见一株孤树顽强地在石缝中生长,使人感到了一丝浪漫和美丽。

谷地向东拐去,一路上蜿蜒曲折,狭窄难行,两侧高壁直立,右边和南边的高度达到250米,一直通往黄河平原。在谷地两边的高处,陈旧的防御工事随处可见。溪流占据了狭窄的谷地底部的大部分,他们只能涉水而行。谷地的出口面向东南,在其末尾的南边竖着一堵高12米,宽30米的堡垒墙壁,在谷地入口处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黄河谷地。

两名德国人向东越过山脚下的乱石堆和小沙丘,最后到达第一个居民点。那里没有沙丘,地上植物比较茂密。通过当时已断水的第一道河谷,他们在一个叫赛因诺尔的地方扎营休息。这里有3处居民点,而且附近还有几处。除了玉米外,这里还种植小麦、小米、大麻、西瓜、豆类、甘蓝及其他蔬菜。为了种地,居民不但要向蒙古人,而且还要向绥远的当局交税。那里有羚羊、兔子、野鸡和鹧鸪,还有狐狸和狼。秃鹫、天鹅、野鸭和鹅也很常见,骆驼、驴、绵羊和山羊则都是家养动物。那里1月份的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冬天下雨不多,3月份多沙尘暴,一般都来自西面。黄河在12月至3月为封冻期,4月至11月为通航期。由于这个缘故,羊皮筏派上了用场。一只羊皮筏一般由100张膨胀起来的羊皮组成。在运河中最容易抓到黄河鱼,乌龟也不少见。

汉族商人已在运河通过的山脚下站稳了脚跟,通过这些水道运来了面粉、玉米、煤以及其他用来交换蒙古皮毛的货物。

我们的侦察队伍还跨越了一条自西南流向东北的较大运河。该河宽超过15米,深超过16米,流速为每秒15米,径直通向山脚。那里在二百年前便是黄河故道,至今还有堡垒和城墙的废墟,后来,黄河河道越来越往南移。汉人殖民者在开土地方面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很快就向黄河移动的方向展,现在这里的蒙汉人口比例已是1∶100。

8月23日的路线通向东方,他们不得不绕过几道河流,这些河流仅有一米宽、半米深,两边的河堤高约30厘米。居民点也越来越多,他们还经过了一些飘着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军营。

在大路的右边分布着一带7米高的沙丘,沙丘的东端是摩灵庙。该庙已历时两百年,喇嘛数量达到130人。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得不坐着用绳子拖拉的渡船渡过了一条15米宽的运河。将骆驼运过河花了一个半小时——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将骆驼弄上渡船。

运河的另一边坐落着有400名居民的三道桥村和几座军营,里面的士兵以前都是土匪。他们的司令叫王英,我们在包头时对他就有所耳闻,现在据说他住在五原。

运河自西南流向东北,长180里,这条运河是一个杨姓家族的人世代努力的结果。该工程始于一百年前,直到1917年才告竣工。杨姓家族居于运河以南30里的杨奎村。三道桥村的东头是一个比利时传教团的驻地,它周围墙高3米,门边有望楼、射击孔和壕沟——俨然就是一座堡垒。在这个已有4年历史的布道站,我们的人受到了希莱尔·罗茨神父的热款待。他3天前才从宁夏归来,他去那里的原因是三道桥村周围的治安状况不好。正如他所,三道桥村受到了土匪和士兵的双重勒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从紫禁城到楼兰(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从紫禁城到楼兰(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4.第十章善德庙之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