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氓(2)

9.氓(2)

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和幸福,“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她都心甘愿地忍受着,无论多么重的担子她都承担了下来,甚至是面对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但是,尽管她如此忍辱负重,却依然没有能够摆脱被休弃的不幸遭遇,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泪水,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虚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变得暴虐起来,最后却被他一脚踢开。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腹欺世盗名、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而更加可怜的则是,这位女子最终还是被迫回到娘家,但等待她的却并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拍掌欢笑,即使是在自己亲人的面前也找不到一丝同。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的世态炎凉,使她在痛苦不堪的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怀、悔恨的心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都复杂地交织在了一起,就像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子迸了出来,有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抛弃后愤恨决绝的心,感慢慢转为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生。回忆往事,再看看今天,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都那样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而这位女主人公也透过氓背叛誓的面目,看清了他那卑鄙恶劣的灵魂,于是她变得异常决绝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没有任何留恋,她对于氓已经没有了任何企求,也没有了半句哀告,更不存一丝的幻想,有的只是对氓的愤恨和谴责。至此,诗人已经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纯朴热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形象。

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妇女就成为了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变得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了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事,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古代桑蚕文化与丝绸之路

丝绸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说西陵氏的女儿,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的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罗、绮、锦、绣等丝织产品。秦汉以后,丝绸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的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生了重大的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丝织物的品种也更为丰富,图案也更加绚丽多姿。

在我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与蚕桑丝帛相关的文字。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时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这段时间里,生产的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欧洲人的追捧和高度评价。

从汉代就打通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正是这条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输入中国,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记忆如歌 过往欢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记忆如歌 过往欢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