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氓(3)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是从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开始的。***中国的丝绸制造业在唐代达到高峰,织法与纹饰都比以前更加丰富。明朝的丝织品继承了唐朝以来品种繁多、华丽富贵的传统,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对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精美的中国丝绸一传到西方便使西方人为之倾倒,罗马诗人威吉尔称赞中国的丝绸比鲜花还美丽,比蛛丝还要细。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外传,他们了解了中国的丝绸,也认识了中国。中国丝绸逐渐成为古代国际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除了丝绸,中国的瓷器、漆器等,都是西方国家所钟爱的具有东方韵味的工艺品。
今天的中国所常见的一些植物与土产,许多都是从外族引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还有西瓜等,十有**都是来自西域。汉初以来,传入中国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也大量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东西方商业贸易的频繁交流,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多。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成果也绚丽多彩。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末年就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佛教已经得到展,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随处可见的佛寺石窟和名刹寺庙等,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和延续。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和佛教精神,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开创了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的先河。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了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景。丝绸之路也是古代中国文明作用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杠杆,是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接受世界其他地区文明营养的主要通道。中国文化性格的塑造、中国历史的具体形态,都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1]氓(méng):民,男子之代称。蚩蚩(chi):同“嗤嗤”,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i。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来了。所商量的事就是结婚。
[4]淇:水名。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qiān)期:过期。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qiāng):愿请。
[7]垝(gui):和“垣(yuán)”同义,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他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筮(shi):用蓍(shi)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