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思齐(1)
——君王的典范
思齐大任[1],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2],京室之妇[3]。
大姒嗣徽音[4],则百斯男[5]。
惠于宗公[6],神罔时怨[7]。
神罔时恫[8],刑于寡妻[9]。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10]。
雝雝在宫[11],肃肃在庙[12]。
不显亦临[13],无射亦保[14]。
肆戎疾不殄[15],烈假不瑕[16]。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17]。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18]。誉髦斯士[19]。
《思齐》全诗共有二十四句,究其章节的划分,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分法:《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为六句,后三章每章为四句;郑玄将其改为四章,每章均为六句。但是,相比较而,学术界都认为毛传的划分更为合理。
在章中,诗人用六句诗歌分别赞美了周室的三位女性,即俗称的“周室三母”:文王祖母周姜(太姜)、生母大任(太任)以及妻子大姒(太姒)。但诗歌中的叙述顺序为什么不是依照世袭进行的呢?孙矿对此的分析是:“本重在太姒,却从太任端,又逆推上及太姜,然后以‘嗣徽音’实之,极有波折。若顺下,便味短。”而马瑞辰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按‘思齐’四句平列。二句大任,次二句大姜。末二句‘大姒嗣徽音’,乃大姒兼嗣大姜大任之德耳。古人行文自有错综,不必以思媚周姜为大任思爱大姜配大王之礼也。”
对于全诗的主旨,历代名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毛诗序》里提到,本诗的主旨是“文王所以圣也”。欧阳修说:“文王所以圣者,世有贤妃之助。”欧阳修认为,文王是由于得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帮助才最终成为一代圣君的,所以本诗赞美“文王所以圣”就是要赞美“周室三母”。但是,在整诗中,只有章谈到了“周室三母”,其余四章都没有提及,正如严粲所说:“谓文王之所以得圣由其贤母所生,止是章之意耳。”所以,《毛传》和郑笺显然是将章的主旨理解为全诗的主旨了。其实本诗旨在赞美文王,赞美他是“文王之圣”,而不是“文王之所以圣”。章只是全诗的一个引子,而全诗的重心在于后面四章。
第二章的六句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三句是说文王因为孝敬祖先而受到了神灵的庇佑。后三句说文王以身作则,使妻子和兄弟都能够像自己那样拥有美好的品德,最后还将这种美德推及到家族邦国当中去。对于本章第四句“刑于寡妻”中的“刑”字,《毛传》认为应该理解为“法”,郑玄认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宗族。”这个“刑”字在《诗经》**出现过六次,共有两种解释:一为名词“法”,一为动词“效法”。本诗中的“刑”是动词,所以还是将其解释为“效法”比较好,况且郑玄所说的“礼法”是后来才有的概念,恐怕在文王时代根本没有这个词。“刑于寡妻”的意思就是“被寡妻所效法”,所以“刑”逐渐又被引申为“型”,即典型、模范,本诗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第三章开始,每章由原来的六句变为四句。第三章的前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文王在家庭和宗教这两个环境中的表现,赞颂他能够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的美德。后两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则更加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题。“不显”一词在《诗经》**出现过十二次,多表示“很显明”的意思。唯有在《大雅·抑》“无日不显,莫予云觏”中,作“昏暗、不明亮”解,意思是:莫说因为这里光线昏暗而无人能看见我。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解释道:“无日此非显明之处,而莫予见也。当知鬼神之妙,无物不体,其至于是,有不可得而测者。”本诗中的“不显”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本句的意思是:文王即使身处幽隐之处,依然小心翼翼,从不为所欲为,因为他知道在幽隐的地方也会有神灵的眼睛在注视着他。第四句的“无射”在《诗经》中出现过三次,都解释为“无”。“无”也就是无厌不倦的意思。“无射亦保”的“保”即是“明哲保身”的“保”,所以,全句的意思是说文王孜孜不倦地保持着美好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