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思齐(2)

7.思齐(2)

如果说第三章谈的是“修身”的话,那么最后两章就是在讲“治国”了。第四章的前两句“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说的是文王好善修德,所以能够使天下太平,解除内忧外患。对于“瑕”、“殄”二字的解释,可谓繁不胜繁。其实这两个字的意义非常相近,两个字都有伤害、灭绝的意思。对于第四章最后两句“不闻亦式,不谏亦入”,各家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诗集传》中的解释可谓是最简洁的:“虽事之无所前闻者,而亦无不合于法度。虽无谏诤之者,而亦未尝不入于善。”

最后一章主要讲的是文王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选拔,最后一句“誉髦斯士”,一直以来对它的理解也是颇有争议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誉髦斯士’,当作‘誉斯髦士’,‘斯髦’二字传写误倒。《小雅·甫田》:‘燕我髦士。’《大雅·棫朴》:‘髦士攸宜。’都是髦士连文,可证。”其实“誉”表示好,“髦”表示俊,在此作为动词使用,所以“誉髦斯士”就是“以斯士为誉髦”的意思。

全诗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使我们看到传统美德在周文王身上的完美体现。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好榜样会对人产生好的影响,坏榜样则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作为国民效仿的榜样,他的一一行对众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者就有别于普通人了,具体表现在:普通人有时可以完全不顾及影响和后果而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领导者则必须要考虑影响而严以律己,不应当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即使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也得从大处着眼来考虑和处置。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君主能够像周文王那样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呢?这样的榜样实在难能可贵。

那些身处权力顶峰的人,大多很难抵御权力的诱惑与冲击。而处于传统的世袭制度之中,无上的权力对于贵族子弟来说,似乎就是上天的一个恩赐,不需要经过努力便可轻易获得。而轻易得来的东西,用起来便也不懂得珍惜。运用权力获得的利益反过来会引人们更大的**。于是,便开始了恶性循环。也许,周文王与其他那些起不到表率作用的君主的差别,就在于他深知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的道理吧。

渭水河畔一钓翁

周文王其实姓姬,名昌,因为曾被商纣王赐封为西伯侯,所以又被世人称为西伯。周文王对于阴阳八卦可谓十分精通,所以《易经》又常常被称为《周易》。民间流传已久的《周公解梦》就来源于此书。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就以“贤名闻于诸候”。据《史记》记载,周文王曾经为了能够解除炮烙之刑而将河西之地献出,而且他还礼贤下士,十分重视人才,当时有许多贤士都投到了他的门下。

姜子牙是汲人,也就是今天的卫辉市太公泉镇人,名尚,字子牙。因为他的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所以他又叫做吕尚,但世人大多称他为姜太公。据传说,姜子牙五十岁的时候,在棘津当过小贩,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又在朝歌屠牛卖肉以维持生计,到了八十岁,就整日坐在渭河边上垂钓。后来,他开始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攻打殷商,振兴周朝,最终殷商被灭,他又被周武王封于齐。

关于周文王是如何请到姜子牙来辅佐自己的,在民间有着很多传说。根据《史记》的记载:有一次周文王在打猎前,得卦辞曰:“此行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为成就霸业的辅佐。”于是,在周文王出行之后,就在渭水边上遇到了姜子牙,两人相谈甚欢。正谈到兴头的时候,周文王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经多次告诉我,将来肯定会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来辅佐我成就霸业,想必这个人就是你。你真的就是家父盼望已久的人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又把姜子牙称为是太公望。结果,姜子牙果然协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灭掉了殷商,辅佐周文王成就了霸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记忆如歌 过往欢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记忆如歌 过往欢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思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