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0)

30.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0)

两派在政治学上的差别通常和伦理学上的差别有连带关系。在表个人意见时,洛克没有权威主义气派,心态是试探性的,希望通过自由讨论解决任何问题。这导致的结果是,洛克一派最终信仰了逐步的渐进式改革。在政治见解方面,他们是试探和尝试的,主张就事论事。而康德一派则号召追求大目标,崇尚暴力,以爱好和平为耻。

抱有功利主义伦理观的人通常视战争为蠢事,洛克学派反对战争,相应地,康德一派大多赞赏战争。在十九世纪时,由于不满于战争妨碍贸易,抱有自私自利动机的资本家和洛克学派走的比较近。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资本家的态度是坚决反对战争的,事实是,他们对战争的态度一向飘忽不定。十八世纪时,资本家支持了英国的大部分战争,因为这些战争可以赚钱。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初,资本家又反对战争了。不过,总体来讲,资本家是厌战的。

与自私自利的动机相比,贬斥它的人抱有的动机往往比它更坏。大体上说,倡导开明自利的洛克学派与斥责他们的学派相比,在扩大人类幸福方面的贡献大过在扩大人类灾难方面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忘记工业社会初期的那些惨事,好在它在制度之内得到了缓解。如果拿俄国农奴制、战争的危害和蒙昧主义与这些惨事相比的话,我认为这些惨事并不惨。

第16章贝克莱

爱尔兰人乔治·贝克莱(1685—1753年)由于持“物质并不存在”的主张而在哲学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早在22岁时,贝克莱就做了都柏林大学的特别研究员。后来,他怀揣在百慕大群岛建立一所学院的梦想前往美国,但却没有成功。在罗德艾兰住了三年之后,他离开美国回到欧洲。在美国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帝国的路线取道西方”,就因为这一句诗,加利福尼亚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1734年,他担任了克罗因的主教。晚年时,他放弃研究哲学,转而研究他认为有种种神奇药性的焦油水。

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最优秀的著作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写的:写《视觉新论》时,他24岁;写《人类认识原理》时,他25岁;写《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时,他28岁。这以后,他的著作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在《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里,他表了令他声名远播的否定物质存在的观点。他以为他是在证明一切实在都是属于心的,其实他所证明的也就是我们感知的是种种性质,不是东西。性质是相对于感知者而的。

贝克莱的观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主题说,我们只是感知到了颜色、声音等性质,并没有感知到物质实体;第二个方面说,所有感知到的都属于心(或在心中)。贝克莱关于第一个说理完全可以说服任何人,但第二个方面的说理就有些毛病了,因为“属于心”的说法没有任何定义。贝克莱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以为所有事物必定是物质或心灵的。在哲学领域,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见解。

贝克莱说,我们感知到的只是物质的性质,并不是物质的实体,而且,我们也没有认定“常识认为属于同一个东西的各种性质,一定是在一个与它们都有区别的实体里”这一说法的理由。这时,我们就完全可以接受他的观点。但是我们的接受只是瞬间的和短暂的,因为他后面的观点就要出现毛病了。接下来,贝克莱又说,所有感知到的性质都是属于心(或在心中)的,与前一种观点相比,这个观点是不同的种类,而且确定性也降低了。这里提到的观点,一部分要证明逻辑必然性,另一部分要比较经验性。

贝克莱的著作《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里,涉到一个谬论,与下面的这个例子类似。众所周知,没有舅舅就没有外甥。假如甲是外甥,那么按照“没有舅舅就没有外甥”的逻辑关系,甲必然有舅舅。如果已知甲是外甥,那么他有舅舅就是逻辑必然的,但是,分析甲可能知道的任何事都推不出这种逻辑必然性。这样一来,某物如果是感觉的对象,那么必然有一个心和它产生关系,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个物品如果不是感觉的对象就不会存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西方哲学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学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0.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