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2)

32.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2)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观点虽然没能确定唯心论为一种形而上学,但如果被证实是正确的话,它却可以把唯心论视为实践的方针立即确定下来。一般认为,不具有意义的命题也是无法验证的。众所周知,知觉对象是验证命题的依据,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现实的知觉对象或可能有的知觉对象之外,其他任何事的命题都是不具备意义的。依我之见,如果严格解释这个结论的话,就会现,这个结论否定我们没有亲眼见到的任何事件。如果我的这个理解没有出错,我还可以肯定,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哪位哲学家愿意持有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一个依据实际理由得出的结论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我知道,关于验证(当然也包括验证和认识之间的关系)的任何问题都太过复杂和艰难,因此我就暂且不自找麻烦了。

因果性是先验的,而且,不管是何种规律,只要是能够通过观察得到,那么就一定是和知觉对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说来的话,可以通过知觉对象表述出来的物理学定律,好像都是可以被证明的。也许,这个表述不仅复杂古怪,还缺乏物理定律应该有的连续性(连续性是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定律该有的特征)。

排除实体以后,种种事件所成的某种集团或结构一定是“心”,划分这类集团的过程,必定是由我们称作心的那类现象所特有的关系完成的。在这里,可以用记忆做典型的关系说明问题。也许我们可以采取简单化的方法,把心的事件定义为进行记忆的事件或被记忆的事件,这样一来,借记忆之力与已知事件联系起来的那些事件的集团,就是某个已知的心的事件所隶属的心。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心和一块物质各是一个事件集团,但是,我们不能确定说,任何事件都属于某个事件集团,因为没有这样的依据。同样,我们也不能确定说,没有同属于两个集团的事件,因为也没有这样的依据。也就是说,可能某些事件既不属于心也不属于物质,而另一些事件可以既属于心又属于物质。要想给这一点下决断,只有依据详细的经验方面的考察了。

第17章休谟

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展到逻辑终点的大卫·休谟(1711—1776年)是一个在哲学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休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把经验主义哲学研究到了前后一致的程度。这意味着,因为他的努力,经验主义哲学已经成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看,他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在他之后的人已经无法踏着他的足迹前进了。

在法国居住时,休谟写成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当时的休谟才二十多岁,还很年轻,因此也没有名气。虽然表了所有学派都不喜欢的观点,但他还是信心满怀地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他失算了,甚至连个抨击他的人都没有。此后,他转而写作散文,很快就出版了一部散文集。1744年,他打算在爱丁堡大学谋得教职,也遭遇了失败。这以后,他先后担任了社会上流人士的家庭教师和秘书,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气。当他有了一定的名声之后,他又投身到了对哲学的研究之中。有了名气就好办事了。此时,他精简了《人性论》的内容,重新以《人类理智研究》为名出版,结果取得了比《人性论》好得多的成功。1763年,休谟访问巴黎,得到了法国哲学界的赏识,而且还结识了卢梭。在休谟看来,认识卢梭也许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事了。起初,他和卢梭很要好,后来,两人生了矛盾,最后,患有妄想狂的卢梭提出跟休谟断绝来往。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人性论》共三卷,分别讨论理智、感和道德方面的问题。其中,休谟哲学中最新颖和最重要的观点都集中在第一卷。在这一卷里,休谟先探讨了印象和观念的区别。休谟认为,印象和观念都是知觉;其中,印象因为带有更多的力量而具有猛烈性,而单纯况下的观念与印象相似,只是较为模糊。但是复杂况下的观念就不是这样了,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带翅的马,但是却想象得出带翅的马,不过,构成这个复杂观念的要素全都来自印象。印象居先的证据出于经验。举例来说,天生的盲人对颜色没有观念。在各种观念里,保持很大程度的原印象的生动性的观念是记忆,其他观念则是想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西方哲学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学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2.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