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3)
二、无亲缘关系。***房玄龄的另一个不利的方面,就是和李世民既不沾亲,也不带故,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无比信赖,那是因为早在太原举兵前李世民就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夫妻感也特别好,因此长孙无忌获得信赖靠的是亲缘关系。房玄龄的女儿和儿子虽然也和皇室联姻,但那都是后来的事,最初他与李世民之间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亲缘关系,因
此少了一层保护膜。
既然如此,我凭啥要完全信赖你?所以说李世民对房玄龄的态度就是疑而用之。而房玄龄的态度则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李世民对房玄龄虽然有疑,但还是重用,这除了房玄龄本人能力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李世民和房玄龄通过一个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事件涉及很多核心秘密,以至于根本不能外泄,等于是一根线把两人紧紧绑在一起,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换句话说,原本并无紧密关系的人一旦共享核心机密,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往往就被联合成一个整
体了。就好比《水浒》里王伦硬要林冲纳个“投名状”,砍个人头拿来算作见面礼,等于把你也变成土匪杀人犯,从此咱们是一路人了,共同对付外界。
那么是什么事件将李世民和房玄龄紧密结合在一起呢?那就是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前后房玄龄居功至伟,是他先游说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而且他也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认为秦王府最有谋略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所以必须剪除此二人。但是你也找不到借口杀他们啊,所以退而求其次,游说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出了京城,没有旨意不得返回。
当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劝说下决心与太子和齐王刀兵相见的时候,他迫切需要房、杜返回出谋划策。《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世民令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龄等,结果房玄龄不敢来,他说:“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亲王的命令被称作“教”,皇上让我不再服侍您,您现在招我回去是抗旨,我不敢回。这话符合房玄龄小心翼翼的性格。李世民勃然大怒:“玄龄、如晦岂叛我邪!”请注意,他怀疑房、杜在高压之下叛变了,可见他对此二人的忠诚度没有百分百的信心。
李世民拔出刀来给尉迟敬德,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以来。”你去给我看看,要是他们还不来,干脆一刀杀了。我不能用也不给别人留着。这话够狠。
结果呢,房玄龄和杜如晦乖乖地跟着尉迟敬德回来了。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化装成了道士,悄悄潜回长安。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给这段文字作注说:“房玄龄之,亦以激世民。”《资治通鉴音注》)意思是房玄龄这是在搞激将法,激李世民,照我看来这是胡三省在搞“为贤者讳”,房玄龄绝没有那36个想法,李世民叫他们回去就是为了对太子和齐王下手,还用得着激励吗?
此后一直到事变爆,房、杜都住在秦王府里秘密谋划。究竟谋划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由于史料被他们篡改,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肯定有很多上不了台面、难以启齿的事。通过史料的比对和研究,我们大致知道一些,比如派长孙氏进入后宫收买游说老皇帝李渊身边的妃嫔、私建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收买玄武门职守将领等,这些事有的早就着手进行准备了,有的则是事变前的临时举措,但是大概都与房、杜二人分不开。而且可能还有很多事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变成永远的秘密了。后来有一次房玄龄因为一件小事被唐太宗遣送回家,当时长孙皇后病重,但是仍然挣扎着对唐太宗说:“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这句”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说到点子上了,您和房玄龄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啊,您当皇帝、他当宰相这么久了,当年那些谋划到现在也没泄露出去,可见他是值得放心的。说实话,玄武门事变前他们做的那些事如果在当时被揭出来就是死罪,现在泄露出来的话也是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