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2)

2.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2)

位,为啥,就是为了不“资敌”。***谁是敌?李建成啊。这个时间是武德四年(621),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五年,但是他已经开始将李建成视为敌人了,甚至可以说他下这个决心比李世民还要早。

房玄龄这个人为人也很大度,一点都不嫉贤妒能,《资治通鉴》记载说:“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他工作起来尽心尽力,小心翼翼,执法也很宽松公平,看到别人的优点就高兴,就好像是自己的优点一样。不以完人的标准去苛求他人,不以自己的长处为资本而去

纠正、强求他人。试问一下,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做到这一点?

第三,手高。

通常况下,眼高的人,往往手低,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但房玄龄恰恰是眼高手也高。

李世民在晚年曾经如此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作用,就相当于萧何对于刘邦的作用。《旧唐书》说:“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途中起草书信文稿从来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唐高祖李渊很欣赏他,曾对身边人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这人替我儿李世民起草的信件文稿写得太好了,以至于千里传书,我都觉得像是在和儿子面对面会谈。

“(当时秦王府里最主要的谋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虽然是李

世民最最信赖的人,但是他在谋略方面还是稍逊一筹。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资治通鉴》记载说:“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唐朝贤相推房、杜二人,由此也留下了一个成语“房谋杜断”。

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法规、礼制、史书都由房玄龄、杜如晦等主持制定撰写。《册府元龟》说:“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可以这么说:唐代规章制度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贞观年间奠定的,而贡献最大的就是房、杜二人。而杜如晦去世比较早,所以房玄龄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咱们这里顺便说一下房玄龄创造的一个政坛奇迹。《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世民要求房玄龄实行精兵简政,他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房玄龄主持机构改革,中央政府保留文武官员六百四十三名,当然这指的是有品级的官,不包括小吏,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个十分精简的小朝廷,就是这个六百多人的小朝廷在房玄龄带领下创造了贞观之治,领导着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走向繁荣,并使得东亚各国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房玄龄有很强的能力,李世民又是如何驾驭他的呢?

第一,疑而用之。

成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我说用人也可存疑,关键是怎么“存”,怎么“用”。两人又不是一人,有点间隙和矛盾是很正常的,心里本来对对方有猜忌和提防,却硬要说“用人不疑”,那不是“装”吗?你和你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做到利益的完全同步,难免有“疑”,那么怎么办?谁都不用了吗?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纠结于疑或不疑,而要思考在“疑”的况下怎么用人,怎么为人所用。

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使用就是疑而用之的典型。李世民为什么要对房玄龄疑而用之呢?说到底,对李世民来说,房玄龄是一个“两无”人员。

一、无出身优势。房玄龄是山东人,不是李世民所处的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好比一个团队里,他不是初创的元老,而是后期招聘来的。后期招聘的人员,和元老比起来,在利益分配上往往就会吃点亏。这是因为领导也是有感的人,初创的元老和领导一起创业,吃过苦,受过累,那关系不一般,是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的关系。房玄龄没这个优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2.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