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2)

2.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2)

宝玉不足以劝赏,故茅土是封;钟鼎不足以昭宣,故图赞是缉。***传厥象于绘事,壮崇台于天邑。”唐后期刘肃的《大唐新语·褒锡》:“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类似的例子非常多,看来后来的唐人已经普遍认可了这种说法,现在您在咱们很多现代的出版物和网络上看看,一说“凌烟阁”,很多人都说是用来表彰建国功臣的,这就是太宗要的效果。

说这些人都是建国功臣,这话对不对呢?当然对,这其中的确有很多人参与了隋末唐初的建国战争。可是这里面其实另有玄机,在我看来与建国战争关系不大,而是与埋藏在唐太宗心里十八年的一个隐忧密切相关。

咱们分析一下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您就明白了。除了刚才提到的魏徵之死的刺激之外,我认为李世民选择贞观十七年二月搞这个凌烟阁,是因为这一年他特别需要标榜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为什么呢?因为就在这一年前后,唐朝宫廷有再次爆争位之乱的可能——太宗的儿子们互相攻击,拉拢朝臣,大有当年玄武门事变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阵势。而唐太宗也正要着手解决这个事。

咱们都说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这一点没问题,可是李世民在世时自信心没那么强,他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人们会不会质疑他的政权合法性,毕竟十八年前玄武门那一幕说白了就是一场杀兄逼父的叛乱,自己为了夺取皇位杀死了亲兄弟建成和元吉,逼迫父亲立自己为太子,然后又传位给自己。

现在的朝廷形势又有点当年的感觉了,太子承乾是一个不堪大任的人,

他主要有三方面的缺点。

第一方面缺点,痴迷突厥文化。

他对突厥文化的爱好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衣食住行都在模仿突厥,还学死去的突厥可汗,躺在那里挺尸,让部下模仿突厥风俗哀悼他。他还曾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新唐书·常山王承乾传》)就是说,等我有了天下,带领数万骑兵到金城,然后学突厥人解开髻,在李思摩手下当个“设”,该有多快活啊!李思摩是投降唐朝的一个突厥领。什么是“设”?那是突厥的一个官名,他放着好好的中原皇帝不做,想去突厥当个“设”,实在是太荒唐。

第二方面缺点,拒谏。

太子要有稳重的行,太宗给承乾找了好几位大臣当老师,但是承乾逆反心理很强,谁的劝谏也听不进去,甚至于还曾想杀死劝自己的人。

第三方面缺点,有足疾。

被立为太子时承乾腿脚还没问题,后来得病落下残疾,行动不方便,上朝都困难。古人迷信,身有残疾者当皇帝被视为不祥之兆,这也使他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太宗的另一个儿子在虎视眈眈看着太子的宝座,谁呢?魏王李泰。李泰是太宗和长孙皇后生的第四个儿子,此人心眼特别多,他走的是文艺路线,一身的文艺范儿,喜爱读书编书,好结交文人,太宗很喜欢他,给了他很多优待。李泰现在的角色就是当年李世民的角色,他聪明,又编书有功,举止行为都很有范儿。而承乾则是李建成的角色,功劳逊于自己的弟弟,又一身的毛病,这样李泰就难免有想法了。《旧唐书》记载说李泰“潜有夺嫡之意”,而且在麾下招募了一批人,在朝臣中大做手脚。

太子承乾也不是傻子,他看出来了,李泰是自己的对头,所以他也暗中结交朝臣,积蓄力量,要跟李泰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甚至于他还使出了政治斗争中最下三滥、最无奈的招数——刺杀,但是没有成功。

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太子和魏王之间早晚要爆冲突,在凌烟阁绘制功臣像的半年前,也就是贞观十六年(642)八月,褚遂良就劝过唐太宗。他说:“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意思是现在天下无事,唯有太子之争需要解决,您需要早日确定他们的地位。太宗听了以后反应很特别,《资治通鉴》记载说“上闻而恶之”,也就是非常厌恶大家议论此事。为什么呢?因为触动了他内心的隐忧。他怕人们把这个事和他当年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