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3)

3.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3)

武门事变联系在一起。

玄武门事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太宗始终担心人们质疑他的合法性,唐朝民间不是没有这样的声音,唐代的史料多数出自官方和士大夫之手,草根阶层的声音很少,不过有一件在敦煌出土的文书,名叫《唐太宗入冥记》,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神话故事,但起码能反映部分老百姓对太宗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故事记载有一个人叫崔子玉,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他有双重身份,什么身份呢?以生人判冥事,也就是说人家是活人,但是有一份兼职,而且还是夜班——在阴曹地府当判官,结果有一次把皇上李世民拉到阴曹地府中来了,李世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跟着崔子玉刚到院子里,就听到有两人在哭泣,他问这是谁在哭,崔子玉回答说:“不是余人,建成、元吉二太子。”

李世民还强作镇定,说:“朕不因卿追来到此,凭何得见兄弟?”他说不是你拉我来,我哪里有机会见兄弟们啊。

崔子玉回答:“二太子在来多时,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帝位,是为唐太宗。下对直称诉冤屈,词状颇切,所以追到陛下对直。”建成和元吉在阎罗王面前告您状可不止一天了,所以今天把您拉到这里来对质一下,紧跟着崔子玉说:“惟陛下不用看去,甚将稳便。”您当真打算进去看望建成和元吉?您若不去,我还有办法让您回阳间,要是您执意要去,冤家对头打起来,我可保不了您。

太宗听了这话,赶紧一低头,跟着崔子玉顺墙根溜到厅堂里面去了。到了里面,按理要开始审问你生前做过哪些善事、恶事。崔子玉拿起文书劈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唐太宗听了这个问题,汗如雨下,“闷闷不已,如杵中心”,杵到心窝子里了,张口结舌半天嘟囔了一句:“此问题交朕争答不得!”我没法回答了。

崔子玉赶紧帮忙:“陛下答不得,臣为陛下代答得无?”您回答不出来,我替您回答阎罗王可以不?太宗巴不得啊,于是崔子玉高声说了六个字:“大圣灭族安国!”什么意思呢?这是把太宗比作周公,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兄弟管叔、蔡叔叛乱,周公平定叛乱,杀死管、蔡,换取了国家的安宁。崔子玉这六个字一下子把太宗拔高到这个层次上了,太宗自然高兴。

这里顺便说一下,原文书是残破的,“大圣灭族”后面两个字看不清,“安国”二字是现代学者研究后补上去的。

最后在崔子玉的运作之下,太宗的魂魄得以返回阳间,继续当他的皇帝。崔子玉也没白干,咱们说了,他不是小鬼,是活人在阴曹地府兼职,所以太宗皇帝给了他很多的赏赐,封官许愿。

学者们研究认为这件文书是武则天时期形成的,距离太宗时期很近。换句话说,一直到太宗死后,还有人在暗地里议论他的玄武门事变,甚至不惜对他进行丑化。

一代英主唐太宗,怎么被他同时代的人如此奚落呢?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觉得盖棺都不能定论,非得等到与他有利益瓜葛的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故去才能有个冷静评价的氛围,这个要多久呢?以我的看法可能至少要一百年。西方有句谚语:“大树倒了才知道有多长”。太宗的明君声誉那是越到后面越受人推崇,他在世期间,人们看到了他的好处,也还记着他的劣迹,而这正是太宗最担心的。

所以在太上皇李渊去世之后,太宗底下有一系列动作,其中包括舆论宣传攻势,用来宣扬他的继位是合法的,诛杀建成、元吉是正义之举,而图画凌烟阁,我认为也是这一系列举措中的一环。

咱们排个时间表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贞观九年(635)五月,太上皇李渊去世。在李渊去世前,太宗没有什么大的举动来宣扬自己玄武门事变的合法性,毕竟投鼠忌器啊,不能不给自己老爸留个面子。贞观九年(635)十月,提出观看史书。太上皇去世后五个月,太宗就提出要看自己的《起居注》,此时他已经没顾忌了。皇帝观史是前无古人的举动,史书,那和“天人感应”一样是约束皇权的一把利器,没有当世皇帝看过的,可是太宗要看,他最想看的就是里面怎么写玄武门事变,而且不但要看,他还想改,群臣没有答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讲 非同寻常凌烟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