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壁光发”的掌门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爱国华侨(3)

109.“壁光发”的掌门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爱国华侨(3)

四年后的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贪婪的日军虽然放下了屠刀,但掠夺的本性并没有丝毫收敛,临撤退前又大肆洗劫了牛家大院,将宅院内的古玩字画、珍贵家具、俄式日用品装满三十辆大卡车,才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公然离去,把一座空荡荡的宅院留给了牛家的后代。

新中国成立后,牛家大院成为晋绥边区政府下辖的粮库,后来又成了汾阳县粮食局的直属粮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移交给政府房管部门,变成了十几户人家共处的民居。

牛家大院的曲折经历,以及它大致完好的建筑结构,蕴涵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积淀。

走西口商人的趣事

一件当品的传奇故事

归绥“福源当”在旧城北门里东顺城街,是晋中人开的。掌柜伙计都是交城文水祁县的,资本两万现大洋,每年有五六万的业务量,周转资金不足时要从银号、钱庄借贷。

民国某年,柜台上接受了一件当品,是件马蹄袖夹袍,上面有金银丝线(皮金)刺绣,就像戏装的龙袍一样,花团锦簇,十分漂亮,当年实际上用不了多少金银原材料,当时估价五十元大洋,当价不菲。到期后顾客未赎,按下架处理。下架后的衣服,到时即有南北买客、估衣铺前来成批购买。双方讨价还价,或高或低,那是自然。当铺不管利润大小,总是有利可图,即或照本与小赔卖出,终归是本小息轻,无多大损失。

问题是这件马蹄袖夹袍,由于原价较高,久久无人问津,成了积压品。大家最后的看法是,这件穷嫌富不爱的前清朝服,常衣不常衣,戏装不戏装,当初估价过高,走眼了。五十元大洋,不是小数,经手人自然十分尴尬。

过了几年,一位从天津来的买客,似乎看上了这件东西,打问价格。当铺方因积压多年之故,已经对处理这件“死货”失去信心。看到有人问价,只求收回成本,尽快脱手,那里还顾得上利息损失,出口只要了五十元。还准备让客人还价时,再让点步,哪怕三二十元也行,总比卖不了强。

不料这位天津客人一再问清只要五十元后,他又对当品摸摸捏捏,仔细审视。最后二话没说,出手大方,甩出百元大洋,买下这件夹袍。

当场大家都纳闷,以为天津买客开玩笑。只见他把这件夹袍扔到院中,划着洋火(火柴)把衣服点燃。众人围了一圈,大眼瞪小眼,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天津客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霎时,衣服烧成一堆黑灰,只见他手持一双铁筷,在灰堆里拨了拨,挑出一团黄灿灿、明晃晃的金丝来,一称重量,足足五两黄金!按时价每两一百元大洋计算,也值五百大洋。

这时大家才都傻了眼,明白遇到识货的了。天津买客只用了一根洋火(火柴),不挪地方,就净赚了四百大洋。

宝马运金

山西太谷的晋商大院三多堂闻名遐迩。无独有偶,山西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也有一个三多堂,也是晋商大户。

王家堡村三多堂始建于明末清初,传至第五代传人王弼手中时最为鼎盛。当时的三多堂人丁兴旺,富甲一方,拥有四座大四合院,光肥沃良田就有一百八十余亩,还在内蒙古包头开设名为“兴隆长”的杂货店。“兴隆长”杂货店正是三多堂的万贯家产的来源之处。

“兴隆长”由王弼创建。王弼聪明能干,早年为谋生计,远走内蒙古包头等地经商,后定居包头,开了一家杂货店,取名“兴隆长”,经营茶酒、绸布、米面等。王弼买卖公平,待人诚信;杂货店货物齐全,价廉物美。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规模也越来越大。

“兴隆长”财源广进,每攒够一定数量的金银便要运回老家入库封存。包头离王家堡千里迢迢,当时交通运输又相当落后,且盗匪猖獗,故运送银钱风险极大。为了免遭打劫、安全地将金银运送回老家,王弼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才引出了一段宝马运金的传奇故事。

众所周知,内蒙古是产马的地方,王弼就在马上打主意,他花重金买了两匹好马:一匹通体乌黑,取名“乌骓”;一匹满身雪白,取名“白龙”。两匹马不仅外形神骏,而且很有灵性,稍加训练,便能得心应手,驾驭自如。王弼每次运送钱财,便是将金银珠宝藏在特制的马鞍中,自己打扮成脚夫的模样,赶着两匹马秘密出,晓行夜宿,千里跋涉。如此这般,三四年间未曾出现过差错。乌骓、白龙可说是为王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9.“壁光发”的掌门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爱国华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