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3)

19.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3)

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张居正入阁参与机务。***其时,徐阶大权在握,高拱因与徐阶不和,遂于隆庆元年五月离开内阁。九月,蒙古族俺答汗大举从大同南侵,很快就攻陷了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在交城、文水等县烧杀抢掠,直捣山西中部。外族大兵压境,北京的大明朝野又陷入了对战争的恐惧之中。

徐阶的门生工科给事中吴时来上疏推荐谭纶、戚继光练兵蓟州,加强北部边防,这一建议得到辅徐阶的支持。霍冀刚刚接任兵部尚书,对况并不熟悉,大学士李春芳、陈以勤都不愿过问边防事务,而张居正与吴时来、谭纶、戚继光又都是徐阶重用的人。这样,在内阁中主持整顿蓟、辽、宣、大边防的重任就落到了张居正身上。张居正也就从整饬边防入手,开始了他的改革事业。

张居正是个很能干的官员,史称其为最有手腕的改革家。在他的主持下,整饬边防事务在紧锣密鼓在进行。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扭转了长期以来边防败坏的局面。战守力量,日益增强;蒙古犯边,逐年减少。

以务实著称且具雄才大略的张居正深深明白,要想使北部边境长治久安,就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即改善与北部强邻的关系,实现睦邻友好。于是,在加强防御力量的同时,张居正也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的途径。他命令沿边将帅,要抓住有利时机,展同蒙古的友好往来。

其时总督山西的王崇古,是张居正的嫡系。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张居正的边防战略,在张居正的授意下,屡次派遣同蒙古有关系的人,深入蒙古内部,表文告:番汉军民凡由蒙古投奔汉族地区者,一律以礼相待,接纳安置。这类文告在蒙古地区果然引起很大反响,投奔人口越来越多。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张居正运筹帷幄,大得蒙古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干得很漂亮。

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由于种种原因,也来投奔大明。

要不要接纳把汉那吉,在朝廷里出现了严重分歧。张居正积极主张接纳,认为接纳把汉那吉是改善蒙汉关系、同俺答汗展友好往来的绝好契机。而很多大臣则反对接纳,御史叶梦熊认为,接纳把汉那吉必将招来大祸。也有人主张干脆杀掉把汉那吉,以绝后患。在“朝议纷然”的况下,张居正嘱咐王崇古说,接纳把汉那吉一事,至关重大,一定要慎重行事,切勿简单处置,坐失良机。同时,张居正又将事原委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报告了穆宗。后来,张居正以皇帝的名义,慑服了反对派,接纳的主张占了上风。

接纳把汉那吉后,俺答汗果然亲率重兵前来索要,致使朝野震动,许多人都惶惶不可终日。不仅反对派认为是接纳把汉那吉引来了祸患,就是一般人也都认为是张居正的建议捅下了乱子。

这时,张居正一面要王崇古坚持初议,审定计谋,勿为众左右;一面又给王崇古出主意、想办法,要他开展攻心战术。

按照张居正的部署,王崇古立即派遣鲍崇德为使臣出使俺答汗军中,告诉俺答汗说他的孙子把汉那吉生活得很好,明朝待他甚厚。接着又说明,把汉那吉不是我们引诱来的,而是他本人仰慕中原文化自动投奔来的。明廷对把汉那吉待之以礼,俺答汗反而兴师问罪,岂不恩将仇报!如若迫使明廷走上战争道路,则把汉那吉的生死难以预测。

俺答汗听了之成理,复派使臣至明。俺答汗的使臣到明廷后,王崇古让把汉那吉穿上红袍、戴上玉带与之会晤。随后,王崇古又以明朝皇帝的名义表示愿礼送把汉那吉返回蒙古。把汉那吉十分感动,遂与王崇古洒泪告别。

俺答汗见到把汉那吉在明军的护卫下安全归来后,欢喜若狂,立即决定退兵,并上表称谢,表示今后永不犯境。

从此,明廷与俺答汗果真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对峙状态和战争关系,揭开了和平友好的新篇章。

在蒙汉关系改善的基础上,张居正又积极主张对俺答汗实行“封贡通市”。即明廷敕封俺答汗一定的官爵,定期朝贡、互市,和睦相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