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2)

18.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2)

商人把内地的粮食、粮仓运到边防,然后官府以什么来补偿呢?给你盐引(即垄断运销盐的凭证),运多少粮食相应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这个就叫做开中制。***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地垄断了两淮的盐引。朝廷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五百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明代中期之后,开中制变成了折色制——只要交足一定的银两,任何地区的商人都能够领取盐引进行贸易。这样一来,大批徽商就获得了介入的资格,晋商独霸盐业的格局被打破了。盐商分为边商与内商,许多山西盐商逐步从边商转向内商。就山西而,盐业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了。

于是,晋商从盐业转向多种经营。最早的走西口就这样开始了。其目的主要是在北部边境从事多种商品的贸易活动,并开这些地区。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元朝灭亡之后,以元惠宗(顺帝)妥欢帖睦尔为的蒙古部众被迫退到上都(今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自此蒙古封建主和明朝在中国北方长期对峙,蒙古各部之间亦纷争不断。明代中期之后,与北部边境蒙古人的关系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明朝与蒙古人有对立的一面,蒙古人不时侵犯明朝边境地区,明廷自然要强力抗击,明英宗带兵出征蒙古被俘的“土木堡之变”,正是这种冲突的结果。另一方面,蒙古人与明朝又有贸易的内在需求。蒙古人经济落后,需要各种生活用品,明人也需要蒙古人的马、牛、羊及皮毛,双方之间商机巨大。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这样的:明初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949年),也先派两千人来进马,诈称三千,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主力进攻大同,明军失利,传至京师,朝野震惊。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挟持下,御驾亲征,率五十万大军贸然进入大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王振交代敌,王振恐惧,决定班师。大同都佥事郭登进:“取道紫荆关回京可保无事。”王振想借机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乡里,舍紫荆关向蔚县出。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四十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了时间。十日到宣化后,瓦剌追兵赶到,恭顺侯吴克忠及其弟战死,领导的部队溃散。成国公朱勇率五万骑兵增援,在鹞儿岭遇敌伏兵,全军覆没。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瓦剌兵将堡团团围住,水道也被也先军占据,明军人马饥渴,终夜拒敌,敌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下令将兵营移至近水之处。军队刚移动,也先集中劲骑四面冲来,明兵争逃,行阵溃乱,英宗被俘,王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五十万大军覆没。由此引了于谦守卫北京等历史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萍踪侠影》等文学作品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而作的。

这次战争的结果,堪称奇耻大辱,也是大明建朝以来最大的一次耻辱。“土木堡之变”之后,与屡屡犯境的蒙古关系之修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风云变幻,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俺答汗(阿拉坦汗)占据了河套地区。明穆宗时(1567—1572年),蒙古族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约,在边境互立互市,这拉开了明朝与蒙古正常贸易的序幕,也开始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辉煌。

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约在边境互立互市,这件在明朝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当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的历史成因(2)

%